[1] 耿鸿江.干旱定义述评[J].灾害学,1993,8(1):19~221. [2] 王根绪,王建,仵彦卿.近10年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5):527~533. [3] 刘晓东,安芷生,方建刚,等.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黄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变化[J].地理科学,2002,22(5):513~519. [4] 孙力,安刚,高枞亭,等.中国东北地区地表水资源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1):42~49. [5] 孙力,安刚,丁立.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分析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3):311~316. [6] 路云阁,李双成,蔡运龙.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空间分异的多尺度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4):432~438. [7] 唐蕴,王浩,严登华,等.近50年来东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2):172~176. [8] 信忠保,谢志仁,王文.宁夏降水变化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5,25(1):49~55. [9] 薛积彬,钟巍,赵引娟,等.历史时期广东省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461~466. [10] 解明恩,程建刚.云南气象灾害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6):721~726. [11] 徐新良,刘纪远,曹明奎,等.近期气候波动与LUCC过程对东北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7,27(3):318~324. [12] 刘晓清,赵景波,于学峰.清代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3):445~448. [13] Nener B D,Ridsdill-Smith T A,Zeisse C.Wavelet analysis of low altitude infrared transmission in the coastal environment[J].Infrared Physics & Technology,1999,40 (5):399-409. [14] 吴洪宝,吴蕾.气候变率诊断和预测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210~213. [15] 李玉柱,许炳南.贵州短期气候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16] 纪忠萍,谷德军,谢炯光.广州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1999,15(1):48~55. [17] 张晓慧,张红岩,于中华.青岛气温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J].山东气象,2005,25(1):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