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7, Vol. 27 ›› Issue (6): 801-807.doi: 10.13249/j.cnki.sgs.2007.06.801
李红军1,2, 江志红1, 魏文寿2
收稿日期:
2006-07-10
修回日期:
2006-12-11
出版日期:
2007-11-20
发布日期:
2007-11-20
基金资助:
LI Hong-Jun1,2, JIANG Zhi-Hong1, WEI Wen-Shou2
Received:
2006-07-10
Revised:
2006-12-11
Online:
2007-11-20
Published:
2007-11-20
摘要: 以Mann-Kendall检验、z指数变换、最大熵谱和气候趋势系数方法分析塔里木河流域降水突变、旱涝等级、旱涝周期与趋势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流域各段的降水量都有增加的趋势,且存在突变,从源流区至下游突变时间依次提前;20世纪60年代流域干旱多,旱情较重;70~80年代中期属于转换期,出现旱情和涝情较重;80年代后期以后干旱明显减少,雨涝居多,涝情重;90年代中期以来,下游趋势与其余区域不同;准3年周期是流域各段最重要的变化周期。近40年来,上游变湿显著,源流区和中游不显著,下游有微弱变湿趋势;NAO对中上游旱涝影响显著,对全流域影响较大。
中图分类号:
李红军, 江志红, 魏文寿. 近40年来塔里木河流域旱涝的气候变化[J]. 地理科学, 2007, 27(6): 801-807.
LI Hong-Jun, JIANG Zhi-Hong, WEI Wen-Shou. Drought and Flood Change of Tarim River Basin in Recent 40 year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27(6): 801-807.
[1] 宋郁东,樊自立,雷志栋,等.中国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问题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67~173. [2] 姜逢清,朱诚,胡汝骥.1960~1997年新疆北部降水序列的趋势探测[J].地理科学,2002,22(6):669~672. [3] 施雅风,沈永平.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2000,22(1):62~64. [4] 靳立亚,符娇兰.最近44年中国西北降水量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地理科学,2005,25(5):567~572. [5] 袁玉江,魏文寿,穆桂金.天山山区近40年秋季气候变化特征与南北疆比较[J].地理科学,2004,24(6):674~679. [6] 陈亚宁.全球气候变化对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可能性影响[J].中国科学(D辑),2004,34(11):1047~1053. [7] 冯松,张拥军.近2000年古里雅冰芯净积累量与南疆盆地南沿的干湿变化[J].地理科学,2005,25(2):221~225. [8] 李香云,王立新.近40年我国西北荒漠化区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变异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9(4):658~669. [9] 张丽旭,魏文寿.天山西部中山带积雪变化趋势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2,22(1):67~71. [10] 高华中,姚亦锋.近50年来人类活动对博斯腾湖水位影响的量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3):305~309. [11] 新疆减灾四十年编委会.新疆减灾四十年[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219~229. [12] 刘小宁,孙安健.年降水量序列非均一性检验方法探讨[J].气象,1999,21(8):3~6. [13]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30~39. [14] 鞠笑生,邹旭恺,张强.等.气候旱涝指标方法及其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1998,7(3):51~56. [15] 张存杰,王宝灵,刘德祥,等.西北地区旱涝指标的研究[J].高原气象,1998,17(4):381~389. [16] 符淙斌,王强.气候突变的定义和检测方法[J].大气科学,1992,16(1):111~119. [17] 徐国昌,姚辉,李珊.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当代气候变化[J].第四纪研究,1997,19(2):105~113. [18] 白肇烨,徐国昌.中国西北天气[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55~256. [19] 符淙斌 曾昭美.近530年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中国东部夏季旱涝指数联系[J].科学通报,2005,50(14):1512~1522. [20] 叶佰生,赖祖铭,施雅风.气候变化对天山伊犁河上游河川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1996,18(1):29~36. [21] Li J,J Wang.A new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index and its variability[J].Adv.Atmos.Sci.,2003,20(5),661-676. [22] Kiladis G N.Global climate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extremes in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J].Climate,1989,2:791-802. [23] 信忠保,谢志仁,王文,宁夏降水变化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化[J].地理科学,2005,25(1):49~55 [24] 姜逢清,杨跃辉.新疆洪旱灾害与大尺度气候强迫因子的联系[J].干旱区地理,2004,27(2):148~153. [25] 王绍武,龚道溢.近百年来的ENSO事件及其强度[J].气象,1999,25(1):913. [26] 屠其璞.温室效应、太阳活动、南方涛动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1992,1(2):47~58. [27] 张玉兰,贾丽.上海东部地区晚第四纪沉积的孢粉组合及古环境[J].地理科学,2006,26(2):186~191. [28] 杨东,方小敏,彭子成,等.陇西六盘山黄土及最近1.8 MaB.P.以来的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J].地理科学,2006,26(2):192~198. [29] 谢远云,李长安,王秋良,等.江汉平原9.0 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来自江陵剖面沉积物记录[J].地理科学,2006,26(2):199~204. [30] 郑朝贵,朱诚,高华中,等.南京江北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泥炭层δ13C记录的古气候变化[J].地理科学,2006,26(3):28~34. [31]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等.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26(3):345~350. [32] 高建慧,刘健,王苏民.中国中世纪暖期气候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06,26(3):376~384. [33] 曲金华,江志红,谭桂容,等.冬季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年代际变化与中国气温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6,26(5):557~563. [34] 王建力,王丽,何潇,等.重庆地区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石笋记录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5):580~565. [35] 李国平,肖杰.青藏高原西部地面反射率的日变化以及与若干气象因子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7,27(1):63~67. [36] 吴江滢,邵晓华,汪永进.南京年纹层石笋δ18O记录的冰期气候事件特征[J].地理科学,2007,27(1):75~80. [37] 徐海量,叶茂,宋郁东.塔里木河源流区气候变化和年径流量关系初探[J].地理科学,2007,27(2):219~224. [38] 朱西德,王振宇,李林,等.树木年轮指示的柴达木东北缘近千年夏季气温变化[J].地理科学,2007,27(3):256~260. [39] 黄润,朱诚,王升堂.天堂寨泥炭地层的磁化率、Rb/Sr值及其反映的古气候意义[J].地理科学,2007,27(3):385~389. [40] 刘晓清,赵景波,于学峰.清代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3):445~448. [41] 黄刚,周连童.青藏高原西侧绕流风系的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9(1):316~331. [42] 张家宝,邓子风.新疆降水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78.10~19. |
[1] | 李静, 盛煜, 吴吉春, 冯子亮, 宁作君, 胡晓莹, 张秀敏. 黄河源区冻土分布制图及其热稳定性特征模拟[J]. 地理科学, 2016, 36(4): 588-596. |
[2] | jlsbz2008@sina.com, 封国林, 廉毅. 1月北极涛动异常程度特征及其对北半球同期温度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299-1305. |
[3] | 曹永强, 刘佳佳, 高璐. 近54年来辽西北地区降水与太阳黑子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8): 1027-1032. |
[4] | 王冀, 申红艳, 张英娟, 王振宇. 青海地区冬季气温年际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1): 99-106. |
[5] | 沈柏竹, 廉毅, 杨涵洧, 张世轩. 中国东北夏季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0, 0(): 0-0. |
[6] | 张秀敏, 盛煜, 赵林, 吴吉春, 陈继, 杜二计, 游艳辉. 基于分区和多元数据的青藏高原温泉区域多年冻土分布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12): 1513-1520. |
[7] | 沈柏竹, 廉毅, 杨涵洧, 张世轩. 中国东北夏季温度年代际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2, 32(6): 739-745. |
[8] | 南颖, 刘志锋, 董叶辉, 李秀霞, 吉喆. 2000~2008年长白山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响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0, 30(6): 921-928. |
[9] | 谢健, 刘景时, 杜明远, 王忠彦. 念青唐古拉山南坡气温分布及其垂直梯度[J]. 地理科学, 2010, 30(1): 113-118. |
[10] | 陈正洪, 史瑞琴, 陈波. 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湖北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09, 29(6): 911-916. |
[11] | 金会军, 王绍令, 吕兰芝, 于少鹏. 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09, 29(2): 223-228. |
[12] | 陈效逑, 郑婷. 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及其气候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08, 28(3): 369-374. |
[13] | 庞洪喜, 何元庆, 卢爱刚, 赵井东, 宁宝英, 院玲玲, 宋波. 欧亚春季雪盖对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06, 26(6): 682-687. |
[14] | 殷书柏, 吕宪国. “泥炭气候成因说”的探讨[J]. 地理科学, 2006, 26(3): 321-327. |
[15] | 高建慧, 刘健, 王苏民. 中国中世纪暖期气候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 2006, 26(3): 376-3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