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8, Vol. 28 ›› Issue (1): 1-5.doi: 10.13249/j.cnki.sgs.2008.01.1
• 论文 • 下一篇
刘彦随
收稿日期:
2007-12-14
修回日期:
2007-12-24
出版日期:
2008-01-20
发布日期:
2008-01-20
作者简介:
刘彦随(1965- ),男,陕西绥德人,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E-mail:liuys@igsnrr.ac.cn
LIU Yan-Sui
Received:
2007-12-14
Revised:
2007-12-24
Online:
2008-01-20
Published:
2008-01-20
摘要: 吴传钧先生是杰出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热衷于农业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农业地理学的带头人。在70多年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生涯中,农业地理学既是先生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他科研工作的重点。先生在农业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及其贡献可简要归纳为3个方面:①缘于深厚的农业地理情结,率先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的理论与方法探索;②结合国家重大项目研究,精心组织和深入开展农业地理学理论的系统研究与总结;③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率先研究提出中国不同类型区域的农业与农村发展问题、机制和方向。这些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图分类号:
刘彦随. 吴传钧院士对发展中国农业地理学的贡献[J]. 地理科学, 2008, 28(1): 1-5.
LIU Yan-Sui. The Contributions of Academician Wu Chuanjun to Modern Agricultural Geography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1): 1-5.
[1] 吴传钧. 农业地理学发展述要[J].地理环境研究,1989,1(1): 10~17. [2]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 科学的道路(下卷)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3] 吴传钧,郭焕成. 中国土地利用[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 [4] 周立三,吴传钧. 甘青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区划的初步研究[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5. [5] 吴传钧. 西康省藏族自治州[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1955. [6] 吴传钧, 孙承烈, 邓静中. 黄河中游西部地区经济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7] 吴传钧,郭来喜,谢香方. 黑龙江省黑龙江及乌苏里江地区经济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57. [8] 吴传钧. 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M].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8. [9] 吴传钧. 中国农业地理总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10] 吴传钧.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逐步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域专业化[J]. 地理学报,1981,36(4):349~357. [11] Wu Chuan-jun. Deline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Regions [J]. China Geographer, 1981, (11):27-39. [12] Wu Chuan-jun. The interplanting of trees and crops agro-forestry systems practiced in south China [J]. Mounta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83, 3(4):409-413. [13] 吴传钧.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同类型区实证研究[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4] 吴传钧. 迎接中国地理学进入发展的新阶段[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 (3):1~5. [15] 刘彦随,吴传钧,鲁 奇. 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 地理科学,2002,22(4):385~389. [16] 吴传钧. 中国经济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17] 刘彦随,吴传钧.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 270~275. [18] 吴传钧. 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
[1] | 黄莘绒, 管卫华, 陈明星, 胡昊宇.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64-73. |
[2] | 黄洁, 杜德林, 王姣娥, 周健, 金凤君. 基于城市群尺度的高铁列车与长途汽车网络结构比较[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58-1966. |
[3] | 王伟, 王成金. 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795-1802. |
[4] | 李在军, 姜友雪, 秦兴方. 地方品质驱动新时期中国城市创新力时空演化[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12-1821. |
[5] | 盛彦文, 苟倩, 宋金平. 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结构与创新效率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31-1839. |
[6] | 康蕾, 宋周莺. 中国区域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框架与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68-1877. |
[7] | 邹辉, 段学军. 中国化工产业布局演变与影响机理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46-1653. |
[8] | 王列辉, 张楠翌, 朱艳.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运服务业网络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63-1670. |
[9] | 肖凡, 陈家麟, 夏丽丽, 林剑铬, 邓伟鹏. 伴随资金流的技术溢出[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60-1467. |
[10] | 郭艳花, 梅林, 佟连军. 产业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84-1492. |
[11] | 林耿, 徐昕, 杨帆. 佛山市产业专业化、多样化与经济韧性的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93-1504. |
[12] | 孙威, 王晓楠, 盛科荣.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国内外城市更新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00-1309. |
[13] | 谭雪兰, 王振凯, 蒋凌霄, 安悦, 雷济华, 任辉. 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55-1364. |
[14] | 郭建科, 吴陆陆, 李博, 秦娅风. 多功能视角的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结构及耦合类型[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050-1061. |
[15] | 董丽晶, 苏飞, 温玉卿, 王永超. 阜新市收缩城市经济系统弹性演变趋势与障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142-11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