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PCC. Climate Change 2001: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2001. [2] 张雪萍,郭艳清,张 毅.基于能值分析的黑龙江省西部沙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泰来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2): 160~164. [3]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等.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26(3): 345~350. [4] 赵秀兰,延晓冬.近20年黑龙江省土壤水储量变化趋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5): 569~573. [5] 徐新良,刘纪远,曹明奎,等.近期气候波动与LUCC过程对东北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7,27(3): 318~324. [6] 殷培红,方修琦,马玉玲,等.21世纪初中国粮食短缺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J].地理科学,2007,27(4): 463~472. [7] 李 鹤,张平宇,刘文新. 1990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J].地理科学,2007,27(4): 486~492. [8] 何云玲,张一平,杨小波.中国内陆热带地区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2007,27(4): 499~505. [9] 房巧敏,龚道溢,毛 睿.中国近46年来冬半年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5):711~717. [10] 王黎明,关庆锋,冯仁国,等. 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J]. 地理科学,2003, 23(4):391~397. [11] 唐国平,李秀彬,Fische G, 等.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 地理学报,2000,55(2):129~138. [12] 吴正方,靳英华,刘吉平,等. 东北地区植被分布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响应[J]. 地理科学,2003,23(5):564~570. [13] 王宗明,于 磊,张 柏,等. 过去50年吉林省玉米带玉米种植面积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2006, 26(3):299~305 [14] 蔡运龙,Smit B. 全球气候变化下中国农业脆弱性与适应对策[J]. 地理学报,1996,51(3):202~212. [15] 林而达. 气候变化与农业[J]. 地学前缘,1997,4(2):221~226. [16] 程叶青,张平宇.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J]. 地理科学,2005, 25(5):523~520. [17] 方修琦,王 媛,徐 锬,等. 近20年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增产的贡献[J]. 地理学报,2004,59(6):820~828. [18] 王 媛,方修琦,徐 锬,等.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适应行为[J]. 资源科学,2005,127(11):121~127. [19] 云雅如,方修琦,王 媛, 等. 黑龙江省过去20年粮食作物种植格局变化及其气候背景[J].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697~705 [20] 张耀存,张录军. 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50年来降水和温度概率分布特征变化[J]. 地理科学,2005, 25(5): 561~566. [21] 郭志梅,缪启龙,李 雄. 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J]. 地理科学,2005,25(4): 448~454. [22] 张厚瑄,张 翼.中国活动积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 地理学报,1994, 49(1):28~36. [23] 孙孟梅,姜丽霞,于荣环,等. 玉米生育期热量指标及其不同品种栽培北界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 1998,19(4):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