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8, Vol. 28 ›› Issue (2): 179-184.doi: 10.13249/j.cnki.sgs.2008.02.179
严浩坤1,2
收稿日期:
2007-08-02
修回日期:
2007-10-24
出版日期:
2008-03-20
发布日期:
2008-03-20
作者简介:
严浩坤(1962-), 男, 江西新余人, 博士研究生,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E-mail:yhk1213@163.com
基金资助:
YAN Hao-Kun1,2
Received:
2007-08-02
Revised:
2007-10-24
Online:
2008-03-20
Published:
2008-03-20
摘要: 中国区域间的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差距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差距究竟是起了扩大作用,还是缩小作用,已有的研究并没能形成一致的结论。基于中国的转型背景,认为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及其相应的配套政策构成了劳动力区际流动的制度约束,这种制度约束使不同类型的劳动力流动方式不同。进而分析了劳动力流动方式对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转型期中国区域之间劳动力流动,尽管流动方式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
中图分类号:
严浩坤. 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与地区差距[J]. 地理科学, 2008, 28(2): 179-184.
YAN Hao-Kun. Labor Interregional Mobility and Regional Disparity of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2): 179-184.
[1] Barro, R. and X. Sala-i-Martin. Regional Growth and Migration: A Japan-United States Comparison[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6, 1992:312~346. [2] Barro, Robert J. and Xavier Sala-i-Martin. Economic Growth [M]. Magraw-Hill, 1995. [3] 姚枝仲,周素芳. 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J]. 世界经济,2003,(4):35~44. [4] 樊纲. 既要扩大"分子" 也要缩小"分母"——关于在要素流动中缩小"人均收入"差距的思考[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5,(6):16~18. [5] 刘强. 中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J]. 经济研究,2001,(6):70~77. [6] 王德文,朱玮,叶晖. 1985-2000 年我国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均衡作用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03,(6):1~9. [7] 王小鲁,樊纲. 中国地区差距:20 年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08 [9]. [8] 赵伟(2005)等著. 中国区域经济开放:模式与趋势.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48~202. [9] 杨云彦. 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转移与区域政策[J]. 人口研究,1999,(9):130~134. [10] 蔡昉,王德文,都阳. 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差距的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2001,(2):62~68. [11] Cai, F., Wang, D., and Du, Y..Regional Dispar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The Impact of Labor Market Distortions[J]. China Economic Reviews 13,2002:197-212. [12] Samuelson, P. 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J]. Economic Journal 58, 1948: 163-184. [13] Samuelson, P. A..International 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Once Again[J]. Economic Journal 59, 1949: 181-197. [14] Slaughter, Matthew J..Per Capita Income Convergence and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NBER Working Paper 5897,1999. [15] 蔡昉,都阳.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 [J]. 经济研究,2000,(10):30~37. [16] 陈国阶. 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J]. 地理科学,1997, 17 (1): 1~7. [17] 吴殿廷,宋金平,梁进社,张同升. 库兹涅茨比率的分解及其在我国地区差异分析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2003,23(4):427~433. [18] 鲁凤,徐建华. 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2005,25(4):401~407. [19]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2005,25(4):393~400. |
[1] | 郭政, 姚士谋, 吴常艳. 中国工业烟粉尘排放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49-1957. |
[2] | 蒋自然, 曹卫东, 王成金, 朱华友. 基于势能联系模型的区域潜在经济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67-1977. |
[3] | 周伟, 赵艳, 宁煊. 京津冀城市群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空间集聚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921-1929. |
[4] | 王效梅, 余正颖, 刘小勇. 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扩散回流与市场区效应实证检验[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36-1645. |
[5] | 何天祥, 黄琳雅. 高铁网络对湖南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影响[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39-1449. |
[6] | 张芷若, 谷国锋. 中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5): 751-759. |
[7] | 叶超, 于洁. 迈向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28-534. |
[8] | 刘华军, 贾文星.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网络关联及收敛性检验[J]. 地理科学, 2019, 39(5): 726-733. |
[9] | 雒海潮, 苗长虹. 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和效应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19, 39(3): 359-366. |
[10] | 郭坤, 张树山, 孙毅. 吉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建策略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6): 903-912. |
[11] | 陈田, 王开泳, 陈妤凡. 行政区划调整对政区位势的影响与定量化测度——以重庆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5): 654-661. |
[12] | 吴娜琳, 李立, 李二玲, 李小建. 特色种植的空间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树莓产业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3): 428-436. |
[13] | 徐维祥, 张凌燕, 刘程军, 杨蕾, 黄明均. 城市功能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的空间联系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07个城市为实证[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659-1667. |
[14] | 王雪辉, 谷国锋. 基于市场潜能的城市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及溢出效应[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617-1623. |
[15] | 徐维祥, 杨蕾, 刘程军, 张凌燕, 李露. 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J]. 地理科学, 2017, 37(4): 502-5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