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彦随,吴传钧,鲁奇.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 地理科学,2002,22(4):385~389. [2] 程叶青,张平宇.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相应[J].地理科学,2005,25(5):513~520. [3] 葛向东,张侠,彭补拙,等.耕地存量临界警戒和耕地非农占用成本的警度修正方法初探[J]. 地理科学,2002,22(2):166~170. [4]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125. [5] 郑振源.中国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6,10 (5):32~35. [6] 陈百明(主编).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力[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7] 李月臣,刘春霞.北方13省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1):45~53. [8] 陈雯,孙伟,段学军,等.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江苏省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J].地理科学,2007,27(3):312~317. [9] 殷培红,方修琦,马玉玲,等.21世纪初中国粮食短缺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J].地理科学,2007,27(3):463~472. [10] 吴文斌,杨鹏,柴崎亮介,等.基于Agent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7,27(4):573~578. [11] 王国霞,鲁奇.中国近期农村人口迁移态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5):630~635. [12] 郑荣宝,刘毅华,董玉祥.广州市土地安全预警系统与RBF评估模型的构建[J].地理科学,2007,27(6):774~778. [13] Huang N E, Shen Z, Long S R, et al. 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the Hilbert spectrum for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series analysis [J].Proc R Soc Lond A, 1998, 45(4):899-995. [14] 林振山,汪曙光.近四百年北半球气温变化的分析:EMD方法的应用[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2):90~96. [15] 党安荣,阎守邕,周艺.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时序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3):242~247. [16] 蔡运龙.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J]. 地理科学,2001,2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