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梅学,姚檀栋,田立德,等.藏北高原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4):426~431. [2] 杨梅学,姚檀栋,何元庆,等.藏北高原地气之间的水分循环[J].地理科学,2002,22(1):29~33. [3] 黄荣辉.关于东亚季风的研究.//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编).东亚季风与中国暴雨.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524. [4] 徐祥德,陶诗言,王继志,等. 青藏高原——季风水汽输送"大三角扇型"影响域特征与中国区域旱涝异常的关系[J].气象学报,2002,60(3):257~266. [6] 钱正安,吴统文,梁潇云.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的平均垂直环流特征[J].大气科学,2001,25(4): 444~454. [7] 杨伟愚,叶笃正,吴国雄.夏季青藏高原热力场和环流场的诊断分析Ⅱ:环流场的主要特征及其大型垂直环流场[J].大气科学,1992,16(3):287~301. [8] 范广洲,吕世华.地形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1999,18(4):659~667. [9] 张杰,韩永翔,万信,等.祁连山区降水资源网格场的模拟和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2):108~119. [10] 舒守娟,喻自凤,王元,等.西藏地区复杂地形下的降水空间分布估算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2005, 48(3):535~542. [11] 李颖,张养贞,张树文.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J].地理科学,2002,22(6):677~682. [12] 汪爱华,张树清,何艳芬.RS和GIS支持下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动态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5):636~640. [13] 刘晓东,安芷生,方建刚,等.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黄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变化[J].地理科学,2002,22(5):513~519. [14] 赵昕奕,张惠远,万军.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气候带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2,22(2):190~195. [15]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等.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26(3):345~350. [16] 曲金华,江志红,谭桂容,等.冬季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年代际变化与中国气温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6,26(5): 557~563. [17] 庞洪喜,何元庆,卢爱刚,等.欧亚春季雪盖对印度洋偶极子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26(6):682~686. [18] 齐文,郑绵平.西藏扎布耶盐湖水位波动规律初探[J].地理科学,2006,26(6):693~701. [19] 李国平,肖杰.青藏高原西部地面反射率的日变化以及与若干气象因子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7,27(1):63~67. [20] 李明霞,汪永进,邱庆伦.中全新世7~6 ka东亚季风气候的高分辨率石笋记录[J].地理科学,2007,27(4):519~524. [21] 房巧敏,龚道溢,毛睿.中国近46年来冬半年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5):711~721. [22] 徐彦伟,康世昌,周石硚,等.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夏、秋季大气降水中δ18O与水汽来源及温度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7,27(5):718~723. [23] 杨建平,丁永建,陈仁升,等.亚洲季风与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之关系[J].地理科学,2005,25(4):441~447. [24] 汤懋苍.高原季风研究的若干进展[J].高原气象,1993,12(1):95~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