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钟敦伦, 谢洪, 王士革,等. 北京山区泥石流[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175~176.
[2] 汤家法, 谢洪. GIS技术支持下的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 以岷江上游为例[J]. 四川测绘, 1999,3:120~122.
[3] 朱静, 唐川. 云南省泥石流灾害危险度分区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6,7(2):86~93.
[4] 胡凯衡,李泳,韦方强.泥石流流域集水区面积限值与一级水系数目关系[J].地理科学,2005,25(4):473~477.
[5] 陈杰,韦方强,崔鹏.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形成的制约因素及其特征[J].地理科学,2005,25(6): 704~701.
[6] 陈宁生,张飞.2003年中国西南山区典型灾害性暴雨泥石流运动堆积特征[J].地理科学,2006,26(6):701~711.
[7] 闫满存,王光谦.基于GIS的澜沧江下游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3):365~370.
[8] 刘家宏, 王光谦. 基于遥感图像的泥石流地面活动程度评价[J]. 地理科学, 2003, 23(4):454~459.
[9] 唐川, 张军, 万石云,等.基于高分辩率遥感影像的城市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估[J].地理科学,2006,26(3): 358~363.
[10] 唐川, 朱大奎. 基于GIS技术的泥石流风险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2002,22(3):300~305.
[11] 闫满存,王光谦,刘家宏. GIS支持的澜沧江下游区泥石流爆发危险性评价[J]. 地理科学, 2001, 21 (4) 334~338.
[12] 许兴旺. 怀柔县泥石流沟谷危险度FUZZY评判[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1997,3(4):14~17.
[13] 于秀治, 韦京莲. 灰色系统理论在北京山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5(1):118~120.
[14] 汪明武, 金菊良, 李丽. 投影寻踪新方法在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的应用[J]. 水土保持学报, 2002,16(6):79~81.
[15] 刘涌江, 胡厚田, 白志勇. 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神经网络法[J]. 地质与勘探, 2001,37(2):84~87.
[16] 马志江, 陈汉林, 杨树锋. 基于支持向量机理论的滑坡灾害预测——以浙江庆元地区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 2003,30(5):592~596.
[17] Christopher J C Burges. A Tutorial 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for Pattern Recognition[J]. Data Mi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1998, 2: 121-167.
[18] 李国正, 王猛, 曾华军(译). 支持向量机[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18.
[19] 刘希林, 唐川.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15~26.
[20] 邓乃扬, 田英杰. 数据挖掘中的新方法——支持向量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21] Liu X. Assessment on The Severity of Debris Flows in Mountainous Creeks of Southwest Chin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Interpraevent. Germany:Carmisch-Partenkirenchen, 1996: 145-154.
[22] 胡亚东, 傅荣华. 夏克勤. 黄河积石峡水电站库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J]. 灾害学, 2004, 19(2):36~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