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8, Vol. 28 ›› Issue (3): 390-395.doi: 10.13249/j.cnki.sgs.2008.03.390
王为, 曾昭璇, 吴正, 黄山
收稿日期:
2007-04-04
修回日期:
2007-08-12
出版日期:
2008-05-20
发布日期:
2008-05-20
作者简介:
王 为(1956- ),男,广东海丰人,教授,主要从事海岸地貌与第四纪、海岸管理领域的教学和研究。E-mail: wangw@scnu.edu.cn
基金资助:
WANG Wei, ZENG Zhao-Xuan, WU Zheng, HUANG Shan
Received:
2007-04-04
Revised:
2007-08-12
Online:
2008-05-20
Published:
2008-05-20
摘要: 对比黄圃镇海蚀遗迹与其它非海蚀成因相似地形,得出其形态特征差异:海蚀槽穴同时切过软硬相间的岩石,仅出现在某一水平面;片流和风化作用形成的凹槽与结构面或岩层完全平行而且连续延伸,出现在整个山坡面上,凹槽前无平台;河流侧蚀作用在同一水平面上,不能同时形成凹槽和平台;河流溶蚀作用也是水平的,在石灰岩河岸侧壁形成凹槽,槽上有突出屋檐,无平台;波浪作用不强的石灰岩海岸也可形成凹槽和突出屋檐,但无海蚀平台;只有波浪作用才能同时形成(海蚀)平台和(海蚀)凹穴。
中图分类号:
王为, 曾昭璇, 吴正, 黄山. 古海蚀与相似地形的区别:形态与成因——以广东黄圃海蚀遗迹为例[J]. 地理科学, 2008, 28(3): 390-395.
WANG Wei, ZENG Zhao-Xuan, WU Zheng, HUANG Shan. Difference Between Ancient Marine Eroded Landforms and Those with Similar Features: Morphology and Origination—An Example at Huangpu Tow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3): 390-395.
[1] 赵希涛. 中国海平面变化[M].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2: 8~27. [2] 谭惠忠,李平日,李孔宏. 广东历史时期海平面变化的岸线记录研究[J]. 热带地貌,1995,18(2): 132~140. [3] 曾昭璇,黄少敏. 珠江三角洲历史地貌学研究[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1~201. [4] 李春初. 广州地区古海岸问题[J]. 热带地貌,1987,8(1):52~55. [5] 王 为,曾昭璇,吴 正,等. 广东黄圃镇海蚀遗迹的形成年代及古地理环境[J]. 地理研究, 2005, 24(6): 919~946. [6] 李加林,王艳红,张忍顺,等. 海平面上升的灾害效应研究—以江苏沿海低地为例[J]. 地理科学,2006,26(1):87~93. [7] 欧素英,陈子燊. 小波变换在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2004,24(3):358~364. [8] 黄镇国, 张伟强, 陈奇礼,等. 海平面上升对广东沿海工程设计参数的影响[J]. 地理科学,2003,23(1):39~41. [9] 刘晓东, 安芷生, 方建刚,等.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黄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变化[J]. 地理科学,2002,22(5):513~519. [10] 韩增林,刘桂春.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探讨[J].地理科学,2007,27(6):761~767. [11] 薛积彬,钟 巍,赵引娟.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中δ18O的变化特征及与ENSO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7,27(6):825~830. [12] 王晶晶,田庆久.海岸带浅海水深高光谱遥感反演方法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6):843~848. [13] 薛春汀.天津宁河县表口牡蛎礁剖面与海面变化关系的讨论[J]. 地理科学,2003,23(1):49~51. [14] 黄镇国,李平日,张仲英,等. 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M]. 广州:科普出版社广分社, 1982: 1~274. [15] Richards K. Rivers[M]. London: Methuen, 1982:189-191. [16] Carter R W G. Coastal environments[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3:137-143. [17] 曾昭璇. 中国南部石灰岩地貌类型若干问题[J]. 地质学报,1964,44 (1) : 119~129. [18] Kershaw S, Guo Li. Marine notches in coastal cliffs: indicators of relative sea-level changes, Perachora Peninsula, central Greece [J]. Marine Geology, 2001,179 (3-4): 213-228. [19] Rust D, Kershaw S.Holocene tectonic uplift patterns in northeastern Sicily: evidence from marine notches in coastal outcrops [J]. Marine Geology 2000, 167(1-2): 105-126. [20] Pirazzoli P A. Marine Notches[A].//van de Plassche O. (Ed.).Sea-level Research: a Manual for the Col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Data. Norwich UK: Geo Books, 1986: 361-400. |
[1] | 索安宁, 曹可, 马红伟, 王权明, 于永海. 海岸线分类体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15, 35(7): 933-937. |
[2] | 马立杰, 杨曦光, 祁雅莉, 刘艳霞, 张金枝. 胶州湾海域面积变化及原因探讨[J]. 地理科学, 2014, 34(3): 365-369. |
[3] | 朱高儒, 许学工. 渤海湾西北岸1974~2010年逐年填海造陆进程分析[J]. 地理科学, 2012, 32(8): 1006-1012. |
[4] | 王颖, 季小梅. 中国海陆过渡带——海岸海洋环境特征与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2): 129-135. |
[5] | 吴小根, 王爱军. 人类活动对苏北潮滩发育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05, 25(5): 614-620. |
[6] | 朱晓华, 蔡运龙. 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统计与自组织临界性特征[J]. 地理科学, 2004, 24(3): 264-269. |
[7] | 刘永学, 张忍顺, 李满春. 应用卫星影像系列海图叠合法分析沙洲动态变化——以江苏东沙为例[J]. 地理科学, 2004, 24(2): 199-204. |
[8] | 薛春汀. 天津宁河县亻表口牡蛎礁剖面与海面变化关系的讨论[J]. 地理科学, 2003, 23(1): 49-51. |
[9] | 朱晓华, 杨秀春. GIS支持的中美澳海岸线分维及其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6): 689-693. |
[10] | 朱晓华, 王建, 陈霞. 海岸线空间分形性质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 21(1): 70-75. |
[11] | 王庆. 全新世以来山东半岛东北部海面变化的河流地貌响应[J]. 地理科学, 1999, 19(3): 225-2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