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殿伟,宋开山,王丹丹,等.近50年来松嫩平原西部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3):277~283. [2] 陈述彭,岳天祥,励惠国.地学信息图谱研究及其应用[J].地理研究,2000,19(4):337~343. [3] 陈 燕,齐清文,杨桂山.地学信息图谱的基础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2006,26(3):306~310. [4] 周成虎,李宝林.地球空问信息图谱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1998,(增刊):10~16. [5] 陈述彭.地学信息图谱刍议[J].地理研究,1998,(增刊): 5~9. [6] 范月娇.基于遥感和GIS一体化技术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5):593~597. [7] 肖捷颖,葛京凤,沈彦俊,等. 基于TM和ETM+遥感分析的石家庄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495~500. [8] 朱晓华,蔡运龙. 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分形结构及其机制[J].地理科学,2005,25(6):671~677. [9] 刘湘南,许红梅.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图形信息表达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1):79~84. [10] 李月臣,刘春霞.北方13省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1):45~52. [11] 刘湘南,许红梅,黄 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图形信息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79~84. [12] Forman R T T.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3] 李忠武,蔡强国,曾光明.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生产力关系模拟研究——以王家沟小流域为例[J].地理科学,2007,27(1):53~57. [14] 朱晓华,李加林,杨秀春,等.土地空间分形结构的尺度转换特征[J].地理科学,2007,27(1):58~62. [15] 朱永恒,濮励杰,赵春雨.景观生态质量评价研究——以吴江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7,27(2):182~187. [16] 王秀春,黄秋昊,蔡运龙,等.贵州省猫跳河流域耕地空间分布格局模拟[J].地理科学,2007,27(2):188~192. [17] 岳文泽,徐丽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格局的热环境效应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7,27(2):243~248. [18] 吴文斌,杨 鹏,柴崎亮介,等.基于Agent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模型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7,27(4):573~578. [19] 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J].生态学报,1997,17(5):453~461. [20]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1] 唐立娜,陈 春,王庆礼,等.基于遥感的东北农牧交错区景观格局与变化研究——以吉林省长岭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5,25(1):8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