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笑明,李同升.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国际经验及国内趋势[J].经济地理,2006,26(6):931~935. [2]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6):654~659. [3] 潘玉君.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J].地理科学,2003,23(3):271~276. [4] 李 季.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及述评[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1):20~22. [5]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中的农户研究[J].人文地理,2005,20(3):1~5. [6] 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 [M].New York:New York Press,1983:4~7. [7] 赵文晋,董德明,龙振永,等.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6):751~754. [8] 仇方道,朱传耿,单勇兵,等.中国县域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分异特征[J].地理科学,2004,24(4):392~398. [9] 刘彦随,王大伟,彭留英.中国农业地理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向[J].地理学报,2004,59(s1):175~182. [10] 高启杰.农业技术创新——理论模式与制度[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 [11] 方维慰.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分析与评价[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6,(11):48~49. [12] 李培祥,李诚固.论城乡互动:解决"三农"问题的机制与对策[J].地理科学,2003,23(4):409~413. [13] 王 铮,邓 悦,葛昭攀.理论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96~100. [14] 刘兆顺,许文良,杨德明.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环境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2):231~236. [15] 莫宏伟,任志远,王 欣,等.风沙过渡区耕地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动态变化研究——以陕西榆阳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7,27(4):537~541. [16] 徐 勇,马国霞,郭腾云.区域经济增长时空分异模拟方法——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2007,27(6):749~755. [17] 马 岩,陈利顶,虎陈霞.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响应与影响因素——以甘肃定西大牛流域为例[J].地理科学,2008,28(1):34~39. [18] 赵小汎,代力民,陈文波,等.耕地与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比较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2):214~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