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第二卷)淮河综述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石英杰.里下河地区"06.7"涝灾成因分析[J].治淮,2007,(5):12~13. [3] 闻余华,唐运忆,黄利亚,等.江苏省里下河地区2003年暴雨分析[J].水资源研究,2005,26(2):27~28. [4] 陈晓玲,朱大奎,丛日霞.江苏沿海里下河洼地的涝灾及其发生机理[J].海洋科学,1997,(1):64~68. [5] 王宗德.1991年里下河腹部地区梅雨灾害的启示反思和展望[J].江苏水利科技,1993,(1):12~18. [6] 田 辉,黄万春,马开玉.里下河地区梅雨量的可能异常和变化规律[J].气象科学,1998,18(3):262~265. [7] 陈家华,陆菊中.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梅雨洪涝灾害成因与规律的探讨[J].气象科学,1998,18(2):167~173. [8] 陈锡林,闻余华,黄利亚,等.里下河地区降雨量多时间尺度分析[J].水文,2008,28(3):83~8. [9] 钱余根,周国华,张长湘.江苏里下河地区降水与水位的关系[J].气象,1999,25(8):31~33. [10] 陈锡林,闻余华,罗俐雅.里下河地区暴雨与致涝关系分析[J].江苏水利,2008,(4):17~18,20. [11] 张可远,欧向军,沈正平.江苏省主要经济带产业转换与空间相互作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5):648~654. [12] 仇方道,朱传耿,佟连军,等.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1):56~63. [13] 甘小荣.江苏里下河腹部地区洪涝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J].人民长江,2007,38(6):85~86.92. [14] 俞肇元,袁林旺,谢志仁.江苏沿海海面的多尺度波动过程和趋势预测[J].地理科学,2008,28(1):94~99. [15] 杨素英,孙凤华,马建中.增暖背景下中国东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2008,28(2):224~228. [16] 毕宝贵,矫梅燕,廖要明,等.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4,15(6):681~686. [17] 钱步东,范钟秀.1991年6~7月太湖及里下河地区连续暴雨过程中雨团活动分析[J].水科学进展,1994,5(3):193~199. [18] 秦铭荣,刘 方,朱建国,等.里下河地区汛期(6~7)旱涝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1996.16(3):285~290. [19] 谭少华,倪绍祥,周 飞.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3):61~64. [20] 吴小根,王爱军.人类活动对苏北潮滩发育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5,25(5):614~620. [21] 李子君,李秀彬.近45年来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潮河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5,28(6):809~813. [22] 袁 雯,杨 凯,吴建平.城市化进程中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结构特征及其分类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2007,27(3):401~407. [23] 汪小钦,王钦敏,励惠国,等.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微地貌区域分异[J].地理科学,2008,28(4):513~517. [24] 张丽娟,李文亮,张冬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J].地理科学,2009,29(2):250~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