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0, Vol. 30 ›› Issue (1): 22-29.doi: 10.13249/j.cnki.sgs.2010.01.22
宣国富1, 徐建刚2, 赵静3
收稿日期:
2009-07-26
修回日期:
2009-12-10
出版日期:
2010-01-20
发布日期:
2010-01-20
作者简介:
宣国富(1977- ),男,安徽铜陵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地理、旅游地理研究。E-mail:xgfu99@sina.com.
基金资助:
XUAN Guo-fu1, XU Jian-gang2, ZHAO Jing3
Received:
2009-07-26
Revised:
2009-12-10
Online:
2010-01-20
Published:
2010-01-20
摘要: 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实证,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将ESDA方法应用于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LISA等指标和方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研究了城市社会空间主因子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各主因子都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呈现趋同集聚,其中社会经济地位因子和居住条件因子的相关性明显强于其他因子,相近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条件的社会群体在空间上的集聚对形成城市社会空间的作用更为显著;各主因子都存在不同于全局的局部空间关联模式,存在显著的"热点"和"冷点"地区,其中社会经济地位因子和居住条件因子呈现出更为明显的"热点"和"冷点",具有显著的"同质集聚、异质隔离"特征。相关研究结论对于理解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典型案例选择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
宣国富, 徐建刚, 赵静. 基于ESDA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0, 30(1): 22-29.
XUAN Guo-fu, XU Jian-gang, ZHAO Jing. An Analysis of Urban Social Space Based on ESDA ——A Case Study of the Central Urban District in Shanghai[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30(1): 22-29.
[1] Konx P, Pinch S. Urban Social Geography——An Introduction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2000. [2] 虞 蔚. 城市环境地域分异研究——以上海中心城为例[J]. 城市规划汇刊,1987, (2) :54~62 [3] 许学强, 胡华颖, 叶嘉安,等. 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J].地理学报, 1989, 44(4): 385~399. [4] 冯 建, 周一星.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 [J]. 地理研究, 2003, 22(4): 465~483. [5] 冯 健.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 顾朝林, 王法辉, 刘贵利. 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J]. 地理学报, 2003, 58(6): 917~926. [7] 李志刚, 吴缚龙. 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6,61(2):199~211. [8] 宣国富, 徐建刚, 赵 静. 上海市中心城社会区分析[J]. 地理研究, 2006, 25(3):526~538. [9] 周春山,刘 洋,朱 红. 转型时期广州市社会区分析[J].地理学报, 2006, 61(10):1046~1056. [10]Li Z G, Wu F L. Tenure-based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post-reform Chinese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8, 33(3): 404~419. [11]李志刚, 吴缚龙, 高向东."全球城市"极化与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2007,27(3):304~311. [12]廖邦固, 徐建刚, 宣国富, 等. 1947-2000年上海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演变[J]. 地理学报,2008,63(2):195~206. [13]魏立华, 从艳国, 李志刚, 等. 20世纪90年代广州市从业人员的社会空间分异[J]. 地理学报, 2007,62(4):407~417. [14]冯 健, 周一星. 转型期北京社会空间分异重构[J]. 地理学报,2008, 63(8):829~844. [15]Sang-II L. Spatial Association Measures for an ESDA-GIS Framework Developments Significance Tests, and Applications to Spatio-Temporal Income Dynamics of U. S. Labor Market Areas, 1969-1999. Ph. D Dissertation, Ohio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1. [16]马荣华, 蒲英霞, 马晓冬. 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17]孟 斌, 王劲峰, 张文忠,等.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4): 393~400. [18]陈 斐, 杜道生. 空间统计分析与GIS 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2,27(4): 391~395. [19]蒲英霞,葛 莹, 马荣华,等. 基于ESDA 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 2005, 24(6): 965~974. [20]仇方道, 朱传耿, 佟连军, 等. 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1):56~63. [21]孟 斌, 张景秋, 王劲峰, 等. 空间分析方法在房地产市场研究中的应用——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 2005,24(6): 956~964. [22]朱传耿, 顾朝林, 马荣华,等. 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56(5):549~560. [23]吕安民, 李成名, 林宗坚,等. 中国省际人口增长率及其空间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 2002,57(2): 143~150. [24]马晓冬, 朱传耿, 马荣华,等. 苏州地区城镇扩展到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08,63(3): 405~416. [25]Ansel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5,27 (4) :93-115 An Analysis of Urban Social Space Based on ESDA ——A Case Study of the Central Urban District in Shanghai |
[1] | 韩刚,袁家冬,张轩,冯学良. 紧凑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能耗的作用机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147-1154. |
[2] | 李钢, 杨兰, 贺建雄, 刘倩, 陈曦亮, 薛淑艳. 基于POI数据的西安市快递自提点空间格局及空间关系研究——以菜鸟驿站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12): 2024-2030. |
[3] | 牛方曲. LUTI模型的概念结构、实现方法及发展趋势[J]. 地理科学, 2017, 37(1): 46-54. |
[4] | 韩刚, 袁家冬. 论长春都市圈的地域范围与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 2014, 34(10): 1202-1209. |
[5] | 李雪铭, 张英佳, 高家骥. 城市人居环境类型及空间格局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9): 1033-1040. |
[6] | 范强, 张何欣, 李永化, 王竞雪.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定量化研究——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5): 601-607. |
[7] | 周春山, 高军波. 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3): 272-279. |
[8] | 郐艳丽.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背景与进程[J]. 地理科学, 2010, 30(1): 8-14. |
[9] | 吴莉娅. 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J]. 地理科学, 2006, 26(5): 529-535. |
[10] | 刘继生, 陈彦光. 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及其与水系分布的关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03, 23(6): 713-720. |
[11] | 年福华, 姚士谋, 陈振光. 试论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J]. 地理科学, 2002, 22(5): 568-573. |
[12] | 吴启焰, 甄峰, 张京祥, 杨庆. 建造环境供给结构的转型与都市景观的演化——以南京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 21(4): 360-367. |
[13] | 王成, 武红, 徐化成, 郑均宝, 周怀军. 太行山区河谷内居民点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 21(2): 170-176. |
[14] | 王言荣, 刘洁. 中国城市科教职能等级划分及空间分布研究[J]. 地理科学, 2001, 21(2): 183-187. |
[15] | 刘继生, 陈彦光. 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 ——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J]. 地理科学, 2000, (6): 528-5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