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0, Vol. 30 ›› Issue (1): 8-14.doi: 10.13249/j.cnki.sgs.2010.01.8
郐艳丽
收稿日期:
2009-07-18
修回日期:
2009-09-19
出版日期:
2010-01-20
发布日期:
2010-01-20
作者简介:
郐艳丽(1970- ),吉林辽源人,副教授,主要研究研究方向:城市规划、区域规划。E-mail:guiyanli950525@163.com① 内蒙古敖双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② 司马迁.史记·匈奴列转,中华书局,1959.
基金资助:
GUI Yan-li
Received:
2009-07-18
Revised:
2009-09-19
Online:
2010-01-20
Published:
2010-01-20
摘要: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遵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研究,发现由于地域的特殊性,东北地区古代城市呈现空间特征呈现间歇性、不平衡性和空间地域隔离特征以及空间形态差异性特征,主要受区位条件、文化因素、民族因素、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形态的深刻影响,形成独特的城市地域体系。同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东北地区古代城市表现为不同寻常的相继相承,能够因地制宜地建设、管理城市,不尊求常规封建礼仪,在城市管理等方面有独到的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
郐艳丽.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背景与进程[J]. 地理科学, 2010, 30(1): 8-14.
GUI Yan-li.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ace Form of Ancient City in Northeast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30(1): 8-14.
[1] 卜昭文.辽西发现5000年中华文明曙光.光明日报1986-09-07.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 张志强,杨学义.近代辽宁城市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4] 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新乐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4). [5] 赵立兴,高福顺,张淑贤.东北亚历史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221. [6] 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7] 张志强,杨学义.近代辽宁城市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16. [8] 集安市志编委会.集安市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9] 智喜君.有关东北地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问题[J].北方文物,2000,(2). [10]包益勤.朝阳地方掌故.朝阳市地方志办公室,1986. [11]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29~30. [12]孙进已,张璇如,蒋秀松,等.女真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13]智喜君.有关东北地区城市形成发展的几个问题[J].北方文物,2000,(2). [14]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M].中华书局,2002,400. [15]高福顺.论东北古代城市的发展.见:东北亚历史问题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6]高福顺.试论渤海处都旧国的过程及其原因.见:东北亚历史问题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7]孟广耀.儒家文化——辽皇朝之魂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 [18]孔经纬.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3.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ace Form of Ancient City in Northeast China |
[1] | 韩刚,袁家冬,张轩,冯学良. 紧凑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能耗的作用机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147-1154. |
[2] | 李钢, 杨兰, 贺建雄, 刘倩, 陈曦亮, 薛淑艳. 基于POI数据的西安市快递自提点空间格局及空间关系研究——以菜鸟驿站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12): 2024-2030. |
[3] | 牛方曲. LUTI模型的概念结构、实现方法及发展趋势[J]. 地理科学, 2017, 37(1): 46-54. |
[4] | 韩刚, 袁家冬. 论长春都市圈的地域范围与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 2014, 34(10): 1202-1209. |
[5] | 李雪铭, 张英佳, 高家骥. 城市人居环境类型及空间格局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9): 1033-1040. |
[6] | 范强, 张何欣, 李永化, 王竞雪.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定量化研究——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5): 601-607. |
[7] | 周春山, 高军波. 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3): 272-279. |
[8] | 宣国富, 徐建刚, 赵静. 基于ESDA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0, 30(1): 22-29. |
[9] | 吴莉娅. 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J]. 地理科学, 2006, 26(5): 529-535. |
[10] | 刘继生, 陈彦光. 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及其与水系分布的关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03, 23(6): 713-720. |
[11] | 年福华, 姚士谋, 陈振光. 试论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J]. 地理科学, 2002, 22(5): 568-573. |
[12] | 吴启焰, 甄峰, 张京祥, 杨庆. 建造环境供给结构的转型与都市景观的演化——以南京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 21(4): 360-367. |
[13] | 王成, 武红, 徐化成, 郑均宝, 周怀军. 太行山区河谷内居民点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 21(2): 170-176. |
[14] | 王言荣, 刘洁. 中国城市科教职能等级划分及空间分布研究[J]. 地理科学, 2001, 21(2): 183-187. |
[15] | 刘继生, 陈彦光. 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 ——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J]. 地理科学, 2000, (6): 528-5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