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腊春,史运良.西南喀斯特山区三水转化与水资源过程及合理利用[J].地理科学,2006,26(2):173~178. [2] 袁淑杰,缪启龙,谷晓平,等.中国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春旱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6):796~800. [3] 李阳兵,邵景安,周国富,等.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的差异性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6):785~790. [4] 万 军,蔡运龙,张惠远,等.贵州关岭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效应研究[J].地理科学,2004,24(5):573~579. [5] 王秀春,黄秋昊,蔡运龙,等.贵州省猫跳河流域耕地空间分布格局模拟[J].地理科学,2007,27(2):188~192. [6] 魏兴琥,李 森,罗红波,等.粤北石漠化过程土壤与植被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662~666. [7] 黄秋昊,蔡运龙.基于RBFN模型的贵州省石漠化危险度评价[J].地理学报,2005,60(5) :771~778. [8] 王瑞江,姚长洪,蒋忠诚,等.贵州六盘水石漠化的特点、成因与防治[J].中国岩溶,2001,20(3):211~216. [9] 王 宇,张 贵.滇东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特征及成因[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6):933~938. [10] 夏学齐,田庆久,杜凤兰.石漠化程度遥感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遥感学报,2006,10(4):469~474. [11] 严宁珍,李阳兵.石漠化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盘县为例[J].中国岩溶,2008,27(3):255~260. [12] 单玉红,朱欣焰,杜道生.土地资源的多级网格数据结构建立与应用[J].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8,23(2):336~344. [13] 林珊珊,郑景云,何凡能.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方法[J].地理学报,2008,63(1):83~92. [14] 杨 丽,甄 霖,谢高地.泾河流域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2):183~187. [15] Tong C, Wu J, Yong S, et al.A landscape-scale assessment of steppe degradation in the Xilin River Basin,Inner Mongolia,China[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4,(59):133-149. [16] 毛蒋兴,李志刚,闫小培,等.基于微观空间单元的景观城市化水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8):3584~3596. [17] 李晓兵,陈云浩,李 霞.基于多尺度遥感测量的区域土地覆盖格局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5):577~586. [18] 马胜男,岳天祥,吴世新.新疆阜康市景观多样性模拟对空间尺度的响应[J].地理研究,2006,25(3):359~367. [19] 谢花林,刘黎明,李 波.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地理学报,2006,61(4):389~400. [20] 常学礼,张安定,杨 华,等.科尔沁沙地景观研究中的尺度效应[J].生态学报,2003,23(4):635~6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