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0, Vol. 30 ›› Issue (4): 510-515.doi: 10.13249/j.cnki.sgs.2010.04.510
赵志凌1, 罗小龙2
收稿日期:
2009-09-10
修回日期:
2010-01-12
出版日期:
2010-07-20
发布日期:
2010-07-20
通讯作者:
罗小龙, 副教授。
E-mail:xluo@niglas.ac.cn
基金资助:
ZHAO Zhi-Ling1, LUO Xiao-Long2
Received:
2009-09-10
Revised:
2010-01-12
Online:
2010-07-20
Published:
2010-07-20
摘要: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地方政府热衷于通过实施空间规划来提升城市-区域的竞争力。在区域规划与区域竞争力建设的理论框架下,对江苏省沿江开发区域政策进行了评估和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是一个区域竞争力建设的规划,配套支撑政策对区域规划的实施至关重要。经过6 a的开发建设,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和宜居环境建设等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沿江开发在空间开发秩序、联动机制、发展方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实施、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途径完善区域竞争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
赵志凌, 罗小龙. 城市-区域竞争力建设的实践评析——以江苏省沿江开发为例[J]. 地理科学, 2010, 30(4): 510-515.
ZHAO Zhi-Ling, LUO Xiao-Long. The Practice of Urban-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Building in China——The Case of Developing Yangtze River-side Region in Jiangsu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30(4): 510-515.
[1] Shen J.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urban governance in the globalizing world [J]. Asian Geographer, 2004, 23(12): 19-36. [2] Kresl P. The determinants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Kresl P, Gappert G. North American Citi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Lond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5: 45-68. [3] 武廷海. 新时期中国区域空间规划体系展望[J]. 城市规划, 2007, 31(7): 39~46. [4] Kipfer S, Keil R. Toronto Inc. planning the competitive city in the New Toronto [J]. Antipode, 2002, 6: 227-264. [5] Wu F, Zhang J. Planning the competitive city-region:the emergence of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in China[J]. urban affairs review, 2007,42(5): 714-740. [6] 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统计年鉴2009[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7] 欧阳鹏.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规划评估模式与方法初探[J]. 城市规划, 2008, 32(12): 22~27. [8] 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 长三角年鉴(2009)[Z].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 Scott J, Agnew J, Soja E W, et al. Global city-regions. In Scott A J. 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30. [10] 宋林飞. 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的对策选择.江苏沿江开发专题研究报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9. [11] 张京祥, 殷洁, 罗小龙. 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化研究[J]. 人文地理, 2006, 21(4) : 1~6. [12] 陈雯. 江苏沿江开发中的产业选择和发展路径研究.http://www.tt91.com/overseas/csj_wenzhang_detail.asp?id=24762. [13] 罗小龙, 沈建法. 跨界的城市增长——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J]. 地理学报, 2006, 6(4): 435~445. |
[1] | 黄莘绒, 管卫华, 陈明星, 胡昊宇.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64-73. |
[2] | 黄洁, 杜德林, 王姣娥, 周健, 金凤君. 基于城市群尺度的高铁列车与长途汽车网络结构比较[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58-1966. |
[3] | 王伟, 王成金. 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795-1802. |
[4] | 李在军, 姜友雪, 秦兴方. 地方品质驱动新时期中国城市创新力时空演化[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12-1821. |
[5] | 盛彦文, 苟倩, 宋金平. 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结构与创新效率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31-1839. |
[6] | 康蕾, 宋周莺. 中国区域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框架与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68-1877. |
[7] | 邹辉, 段学军. 中国化工产业布局演变与影响机理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46-1653. |
[8] | 王列辉, 张楠翌, 朱艳.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运服务业网络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63-1670. |
[9] | 肖凡, 陈家麟, 夏丽丽, 林剑铬, 邓伟鹏. 伴随资金流的技术溢出[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60-1467. |
[10] | 郭艳花, 梅林, 佟连军. 产业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84-1492. |
[11] | 林耿, 徐昕, 杨帆. 佛山市产业专业化、多样化与经济韧性的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93-1504. |
[12] | 孙威, 王晓楠, 盛科荣.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国内外城市更新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00-1309. |
[13] | 谭雪兰, 王振凯, 蒋凌霄, 安悦, 雷济华, 任辉. 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55-1364. |
[14] | 郭建科, 吴陆陆, 李博, 秦娅风. 多功能视角的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结构及耦合类型[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050-1061. |
[15] | 董丽晶, 苏飞, 温玉卿, 王永超. 阜新市收缩城市经济系统弹性演变趋势与障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142-11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