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等. 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2008, 30(3):597~629. [2] Cui P, Chen X Q, Zhu Y Y, et al.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May 12, 2008), Sichuan Province, China, and resulting geohazards[J]. Natural Hazards, DOI 10.1007/s11069-009-9392-1. (in press) [3] 崔鹏, 韦方强, 陈晓清,等.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 23 (4) : 317~ 323. [4] 黄润秋, 李为乐.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27(12): 2585~2592. [5] 崔鹏, 韩用顺, 陈晓清. 汶川地震堰塞湖分布规律与风险评估[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9, 41(3):35~42. [6] 陈晓清, 崔鹏, 程尊兰, 等. 5.12汶川地震堰塞湖排险应急评估[J]. 地学前缘, 2008, 15(4):244~249. [7] 谢洪, 王士革, 孔纪名. 5.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J]. 山地学报, 2008, 26(4): 396~401. [8] 陈晓清, 崔鹏, 赵万玉. 汶川地震区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时机的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9, 41(3):125~130. [9] 唐川, 梁京涛.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J].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6):751~758. [10]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地质灾害补充调查与区划报告, 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2006. [11] 张德藩. 北川县城区山地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J]. 水利水电技术报导, 1992, 4(1):22~28. [12] 陈晓清, 崔鹏, 游勇, 等. 关于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标准的讨论[M]. 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297~303. [13] 柳金峰, 游勇, 范建容, 等. 汶川地震触发潜在性泥石流研究-以岷江上游关山沟为例[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9, 41 (增刊): 70~75. [14] 游勇, 柳金峰. 汶川8级地震对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影响[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9, 41 (增刊): 16~22. [15] 姚令侃, 陈强. "5.12"汶川地震对线路工程抗震技术提出的新课题[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9, 41 (3): 43~50. [16] 吴珍汉, 张作辰. 汶川8级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实例[J].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747~17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