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大河,丁一汇,苏纪兰,等.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上):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预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吴洪宝,李栋梁,章基嘉.中国冬季月平均气温异常的旋转EOF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5,18(3):349~354. [3] 朱艳峰,谭桂容,王永光.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空间模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联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5):266~270. [4] 屠其璞,邓自旺,周晓兰.中国气温异常的区域特征研究[J].气象学报,2000,58(3):288~296. [5] 张晶晶,陈爽,赵昕奕.近50年中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20(4):1~6. [6] 屠其璞.我国冬季气温时空分布的气候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1,(1):26~36. [7] 张兰生,方修琦.我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3):78~85. [8]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等. 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26(3):345~350. [9] 李勇,陆日宇,何金海.影响我国冬季温度的若干气候因子[J].大气科学,2007,31(3):505~514. [10] 曲金华,江志红,谭桂容,等.冬季北大西洋海温年际、年代际变化与中国气温的关系[J].地理科学,2006,26(5):557~563. [11] 国家气象中心气候应用室.寒潮年鉴:1983-09~1984-05[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110. [12] 张培忠,陈光明.影响中国寒潮冷高压的统计研究[J].气象学报,1999,57(4):493~501. [13] 张兰生.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69. [14] Rchard A.Johnson,Dean W Wichern.实用多元统计分析[M].陆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616. [15]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61~76. [16] 龚道溢,朱锦红,王绍武.西伯利亚高压对亚洲大陆的气候影响分析[J].高原气象,2002,(1):8~14. [17] 张家诚.中国气候总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447. [18] 周自江,王颖.中国近46年冬季气温序列变化的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0,3(1):106~112. [19] 郭其蕴.东亚冬季风的变化与中国气温异常的关系[J].应用气象学报,1994,5(2):218~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