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吉余,程和琴,戴志军.河口过程中第三驱动力的作用和响应[J].自然科学进展,2008,19(9):994~1000 [2] 陈吉余,陈沈良.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挑战[J].海洋地质动态,2002,18(1):1~5. [3] 李春初,雷亚平,何为,等.珠江河口演变规律及治理利用问题[J].泥沙研究,2002(3):44~51. [4] 钱春林.引滦工程对滦河三角洲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4,49(2):158~166. [5] 罗章仁,罗宪林,杨清书,等.人类活动对珠江三角洲水道河床演变的影[J].热带地貌,1999,20(2):1~15. [6] 杜景龙,杨世伦.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对周边滩涂冲淤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3):390~394 [7] 李加林,王艳红,张忍顺,等.海平面上升的灾害效应研究——以江苏沿海低地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1):87~93. [8] 左书华,李九发,时连强,等.基于GIS的长江河口没冒沙动态演变及稳定性分析[J].地理科学,2007,27(5):701~706. [9] 杨世伦,杜景龙,郜昂,等.近半个世纪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的冲淤演变[J].地理科学,2006, 26(1):335~339. [10] 师长兴.黄河河口延伸与下游淤积关系研究中的问题分析[J].地理科学,2005,25(2):183~189. [11] 罗宪林,杨清书,贾良文,等.珠江三角洲河床演变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12] 杨清书,沈焕庭,罗宪林,等.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水位变化趋势研究[J].海洋学报,2002,24(2):30~38. [13] 贾良文,罗章仁,杨清书,等.大量采沙对东江下游及东江三角洲河床地形和潮汐动力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6,61(9):985~994. [14] 黄镇国,张伟强.人类因索对珠江三角洲近30年地貌演变影[J].第四纪研究,2004,24(4):394~401. [15] 欧素英.珠江三角洲咸潮活动的空间差异性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1):89~92. [16] 罗宪林,季荣耀,杨利兵.珠江三角洲咸潮灾害主因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6):146~148. [17] 闻平,陈晓宏,刘斌,等.磨刀门水道咸潮入侵及其变异分析[J].水文,2007,27(3):65~67. [18] 贾良文.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磨刀门河口动力特征和地貌演变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