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0, Vol. 30 ›› Issue (6): 826-832.doi: 10.13249/j.cnki.sgs.2010.06.826
杨效忠1,2, 张捷2, 叶舒娟1
收稿日期:
2010-03-09
修回日期:
2010-06-25
出版日期:
2010-11-20
发布日期:
2010-11-20
基金资助:
YANG Xiao-zhong1,2, ZHANG Jie2, YE Shu-juan1
Received:
2010-03-09
Revised:
2010-06-25
Online:
2010-11-20
Published:
2010-11-20
摘要: 行政边界是跨界旅游区空间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边界效应测度是分析其影响性质、方向与程度大小的重要尺度。借助社会网络的密度和中心度等网络指标,构建了跨界旅游区的整体边界效应和节点边界效应两类测度指标,以大别山天堂寨跨界旅游区为例,对其边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跨省界旅游区的整体边界效应显著大于跨县界旅游区的整体边界效应,边界两侧的整体边界效应也存在分异;跨省界旅游区边界效应显著性节点组织的比例高于跨县界旅游区边界效应显著性节点组织的比例,其中非显著性的节点主要集中在景区管委会、旅游局、景区经营公司等社会组织。边界效应大小取决于行政边界的层级、地理交通、边界两侧旅游发展水平和成熟度的差异、情感认知等因素。跨界旅游区边界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的源动力来源于旅游资源共生性、利益主体对旅游市场拓展意愿,根本动力来自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要求,并提出相应的转化途径。基于社会网络的边界效应分析法为研究跨界旅游合作机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中图分类号:
杨效忠, 张捷, 叶舒娟. 基于社会网络的跨界旅游区边界效应测度及转化[J]. 地理科学, 2010, 30(6): 826-832.
YANG Xiao-zhong, ZHANG Jie, YE Shu-juan. The Measure and Transformation of Border Effect of Cross-border Tourism Region Based on Social Network[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30(6): 826-832.
[1] Timothy D J. Political boundaries and tourism: borders as tourist attraction[J]. Tourism Management,1995,16(7):525-532. [2] Hachowiak H.Tourism and borders:contemporary issues,policies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UK: Antony Rowe Ltd. 2006. [3] 李铁立.边界效应与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 靳诚,陆玉麒. 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边界效应的定量化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入境旅游为例[J]. 旅游学刊,2008,23(10):34~39. [5]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刘法建.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研究——以皖南旅游区为例.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9. [7] 杨兴柱,顾朝林,王 群. 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J].地理学报,2007,62(6):609~620.. [8] 杨效忠,张 捷,乌铁红.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以大别山天堂寨为例[J].地理学报,2009, 64(8):978~988. [9] 王晔倩,林理升.引力模型与边界效应分析-以长三角和珠三角服务贸易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6, (8):38~44. [10] 李 郇,徐现祥.边界效应的测定方法及其在长江三角洲的应用[J].地理研究,2006,25(5):792~802. [11] McCallum. National borders matter: Canada-US regional trade patter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85(3):615-623. [12] Wolf H C. Intranational home bias in trade[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0,82(4):555-563. |
[1] | 秦晓楠,程钰. 中国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估与类型划分研究——基于节点权重约束网络DEA模型[J]. 地理科学, 2019, 39(1): 156-163. |
[2] | 麻学锋, 刘玉林. 基于三要素的张家界旅游城镇化响应测度及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18, 38(8): 1346-1356. |
[3] | 王兆峰, 徐赛. 不同交通方式对旅游效率的影响与评价——以张家界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7): 1148-1155. |
[4] | 王新越, 伍烨轩. 中国东部地区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7): 1139-1147. |
[5] | 祁洪玲, 刘继生, 梅林. 国内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18, 38(2): 264-271. |
[6] | 于洪雁, 刘继生.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黑龙江省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耦合协调发展[J]. 地理科学, 2017, 37(9): 1374-1381. |
[7] | 张建忠, 温娟娟, 刘家明, 朱鹤.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旅游响应[J]. 地理科学, 2017, 37(7): 1104-1111. |
[8] | 王新越, 刘二恋, 候娟娟. 山东省旅游城镇化响应的时空分异特征与类型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7): 1087-1094. |
[9] | 程晓丽, 史杜芳.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资源丰度评价[J]. 地理科学, 2017, 37(5): 766-772. |
[10] | 张琰飞.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中国星级饭店经营效率时空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3): 406-415. |
[11] | 寿东奇, 姜洪涛, 章锦河, 周佳梅, 喻皓, 丁风芹. 求新动机对游客重游意愿的调节作用研究——以西塘古镇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1): 130-137. |
[12] | 麻学锋, 何颖怡.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空间时空格局演化与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2): 1894-1902. |
[13] | 张毓, 孙根年. 城市规模与旅游成长空间关系、演变及驱动因子——长江三角洲城市级别体系新认识[J]. 地理科学, 2016, 36(12): 1877-1884. |
[14] | 王新越, 候娟娟. a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6, 36(11): 1706-1714. |
[15] | 王兆峰, 李丹. 基于交通网络的区域旅游空间合作效率评价与差异变化分析——以湘西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6, 36(11): 1697-17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