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陆大道.人文地理学中区域分析的初步探讨[J].地理学报,1984,39(4):397~407. [2] 陆大道.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 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安虎森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刘盛和,何书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533~540. [7] 张振龙,顾朝林,李少星.1979年以来南京都市区空间增长模式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3):817~828. [8] 靳 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9] 徐 勇,马国霞,郭腾云.区域经济增长时空分异模拟方法——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2007,27(6):749~755. [10] 马晓冬,朱传耿,马荣华,等.苏州地区城镇扩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4):405~416. [11] 李小建,樊新生.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1):1~6. [12] 杨振山,蔡建明,高晓路.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9.64(8):945~955. [13] 孙铁山,李国平,卢明华.基于区域密度函数的区域空间结构与增长模式研究——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4):500~507. [14]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1997,2003,2009. [15]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社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1997,2003,2009. [16] 郭怀成,周 丰,刀 谞.地统计方法学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8,27(5):1191~1202. [17] 郑袁明,陈同斌,陈 煌,等.北京市近郊区土壤镍的空间结构及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3,58(3):470~476. [18] 万 利,陈佑启,谭 靖,等.北京郊区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与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2):238~244. [19] 李丽娟,王 娟,李海滨.无定河流域降雨量空间变异性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4):434~440. [20] Matheron G.Principles of geostatistics[J].Economic Geology,1963,58:1246~1266. [21] 张雪艳,胡云锋,庄大方,等.蒙古高原NDVI的空间格局及空间分异[J].地理研究,2009,28(1):10~18. [22] 吴得文,毛汉英,张小雷,等.福建省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及优化[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2):293~300. [23] 陈培阳,朱喜钢.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1):53~57. [24] 张朝生,章 申,何建邦.重金属在长江沉积系统中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和分维方法[J].地理学报,1998,53(1):87~95. [25] White J G,Welch R M,Norvell W A.Soil Zinc map of the USA using Geostatistic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Systems[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97,61:185-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