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启焰.城市密集区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机制[J].人文地理,1999,14(1):11~16. [2] Brulhart M,Sbergami F. Agglomeration and growth: Cross-country evidence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9,65(1):48-63. [3] Sadahiro Y. A PDF-based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etailing[J].Geojournal,2000,52(3):237-252. [4] Fuiji T, Hartshorn T A. The changing metropolitan structure of Atlanta,Georgia:locations of functions and regional styrcture in a multinucleated urban area[J].Urban Geography,1995,16(8):680-707. [5] Scott A J. Global city-regions:trends,thery,policy [M].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8-87. [6] 顾朝林,于涛方,李王鸣,等.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 许学强,周春山.论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的形成[J].城市问题,1994,(3):3~6. [8] 张晓明.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10):1025~1036. [9] 方创琳,祁巍锋,宋吉涛.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10):1011~1021. [10]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1]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辽宁统计调查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2]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13] 汤放华,魏清泉,陈立立,等.基于分形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研究及对策[J].人文地理,2008,5:43~46. [14]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5] 曹小曙,阎小培.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演化对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3):305~312. [16] 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J].地理研究,2006,25(2):222~232. [17] 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110~119. [18] 方创琳.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J].城市规划汇刊,2009,(4):1~6. [19]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3~140. [20] 周一星.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地理研究,1997,16(1):11~22. [21] 林先扬,陈忠暖.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职能特征及其分析[J].人文地理,2003,18(4):79~83. [22] 薛东前,孙建平.城市群体结构及其演进[J].人文地理,2003,18(4):64~68. [23] 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4] 金凤君,楚 波.东北地区振兴的区域发展与空间组织战略[J].经济地理,2008,28(5):756~759. [25] 张平宇,马延吉,刘文新,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城市化战略[J],地理学报,2004,59:109~115. [26] 方创琳,宋吉涛,张 蔷,等.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J].地理学报,2005,60(5):827~840. [27] 王士君,王 丹,宋 飏.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群组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1):15~21. [28] 刘晓丽.中原城市群的空间组合特征与整合模式[J].地理研究,2008,27(2):409~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