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1, Vol. 31 ›› Issue (11): 1307-1312.doi: 10.13249/j.cnki.sgs.2011.011.1307
谷国锋, 解瑯卓
收稿日期:
2011-01-09
修回日期:
2011-09-08
出版日期:
1997-11-20
发布日期:
1997-11-20
基金资助:
GU Guo-feng, XIE Lang-zhuo
Received:
2011-01-09
Revised:
2011-09-08
Online:
1997-11-20
Published:
1997-11-20
摘要: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一直是经济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运用罗伯特·J·巴罗和萨拉-伊-马丁的经典趋同检验模型,选取1990~2009年的经济数据,分析探讨了东北三省以及其36个城市是否存在趋同现象。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的σ趋同与趋异交替出现。②1990~2009年间东北三省并不存在长期绝对β趋同;在引入固定资产投资率、人口迁移率和地区虚拟变量等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表明,在1990~2009年间东北三省存在着条件β趋同,但是由于条件β趋同意味着各个经济体是向着各自的稳态收敛,而每个经济体的稳态位置又有所差异,从长期来看各经济体间的不平等现象会仍然存在,经济差异也不会很快消失。
中图分类号:
谷国锋, 解瑯卓.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11): 1307-1312.
GU Guo-feng, XIE Lang-zhuo. Conve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cross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east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11): 1307-1312.
[1] William Baumol.Productivity growth,convergence,and wel-fare:what the long-run data show[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5):1072-1085. [2] Robert J Barro,Xavier Sala-I-Martin.Convergence[J].Th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2):223-251. [3] Gregory N Mankiw,David Romer,David N Weil.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2):407-437. [4] Robert J Barro,Xavier Sala-I-Martin,Olivier Jean Blanchard,et al.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1,(1):107-182. [5] Chen Jian,Fleisher B.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6,22:141-164. [6] 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8):3~14. [7]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8] 孙姗姗,朱传耿,李志江.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9,64(8):924~934. [9] 王启仿.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问题的论争[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2(5129):7~10. [10] 徐现祥,舒元.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与中国地区双峰趋同[J].世界经济,2005,(1):47~57. [11] 陈洪安,李国平.中国省际经济差异的变迁——1978~2007年[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1(16):82~88. [12] 谷国锋,张晶.吉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7):1085~1090. [13] 陈修颖.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1):22~29. [14] 魏后凯.论中国区际收入差异的变动格局[J].经济研究,1992,(4):61~65. [15]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3~10. [16]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趋异——对西部开放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10):30~37. [17]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33~39. [18]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0. [19]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0. [20]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0. [21] 罗伯特·J·巴罗,萨拉-伊-马丁著.经济增长[C].何晖,刘明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2]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3. [23] Xavier X,Sala-i-Martin.The classical approach to convergence analysis[J].The Economic Journal,1996,106(437):1019-1036. |
[1] | 李宁,李铁滨,房艳刚,周丽君,王昱,赵伟. 吉林省县域经济效率时空格局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293-1301. |
[2] | 李敏纳,程叶青,蔡舒,周春山. 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海南省产业空间分异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 地理科学, 2019, 39(6): 967-977. |
[3] | 蔡善柱, 陆林.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基于地级及以上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3): 415-423. |
[4] | 纪小美, 王超, 赵晓迪. 中国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率的时空演变——地理监视的应用[J]. 地理科学, 2019, 39(3): 424-432. |
[5] | 盛科荣, 张红霞, 佀丹丹. 中国城市网络中心性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8, 38(8): 1256-1265. |
[6] | 鲁继通. 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地位作用评估[J]. 地理科学, 2018, 38(1): 78-86. |
[7] | 李航飞, 韦素琼, 陈松林, 魏少彬, 赵家亮. 经贸视角下中国台湾“新南向政策”分析——基于SNA和VAR方法[J]. 地理科学, 2018, 38(1): 67-77. |
[8] | 于婷婷, 宋玉祥, 阿荣, 浩飞龙, 朱邦耀. 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 114-121. |
[9] | 高翯, 王士君, 谭亮. 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712-1719. |
[10] | 吕蕊, 石培基, 聂晓英, 张学斌. 河西走廊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5): 718-727. |
[11] | 刘可文, 袁丰, 潘坤友. 长江三角洲不同所有制企业空间组织网络演化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5): 651-660. |
[12] | 杨永春, 宋美娜, 史坤博, 金淑婷, 王梅梅, 张伟芳. 渐进制度变迁模式下中国城市转型测度的空间分异[J]. 地理科学, 2017, 36(10): 1466-1473. |
[13] | 仇方道, 刘继斌, 唐晓丹, 朱传耿, 张纯敏. 徐州都市圈工业结构转型及其影响效应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9): 1426-1436. |
[14] | 于婷婷, 宋玉祥, 浩飞龙, 王文刚. 吉林省经济效率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J]. 地理科学, 2016, 36(7): 1066-1072. |
[15] | 丁建军, 宁燕. 湖南武陵山片区农民收入多样性特征及其对贫困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6, 36(7): 1027-10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