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ourne L S.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reading on urban form, growth and policy [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35-42. [2] 张 琪.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发展[J].国外建筑科技,2004,25(3):91~92. [3] 杨吾扬,杨 齐.论城市的地域结构[J].地理研究,1986,5(1):1~10. [4] 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1997,6(1):122~132. [5] 靳美娟,张志斌.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J].热带地理,2006,26(2):134~138. [6] 周兆军,李晓东.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析[J].山西建筑,2009,35(32):18~20. [7] 张志斌,袁 寒.西宁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5):36~41. [8] 曾 杉.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2,4(3):93. [9] 刘 敏.近年来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08,11:20~24. [10] 吴启焰,朱喜钢.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2):46~50. [11] 张文和,李 明.城市化定义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0,(5):32~33. [12] 金兆森.城镇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9.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14] 地图出版社编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0:62~75. [15] 傅马利,杨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1995[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5:62~78. [16] Boyce R R , Clark W A V .The concept of shape in geography[J].The Geographical Review,1964,54:561-572. [17] 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等.中国城市形状的时空变化[J].资源科学,2005,27(3):20~24. [18] 林炳格.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方法及其评价[J].城市规划汇刊,1998,3:42~45. [19] 程连生,赵红英.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1):128~133. [20] 赵 伟.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1]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 [22] 边经卫.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模式选择[J].城市交通,2009,7(5):40~44. [23] Suan E Brodie. Land use and urban transport planning[J].Urban Planning Overseas,1996,2:2-10. [24] Tian L. Study on land use along high-speed railway transit[J].Modern Urban Research,1999,3:26-29. [25] 陈 锋,刘金玲,施仲衡.轨道交通构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J].城市规划,2006,30(6):36~39. [26] 单 刚,王晓原,王凤群.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J].城市问题,2007,9:37~42. [27] 房艳刚,刘 鸽,刘继生.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5,25(6):754~761. [28] 周志翔.景观生态学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8~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