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1, Vol. 31 ›› Issue (6): 654-660.doi: 10.13249/j.cnki.sgs.2011.06.654
欧朝敏1, 李景保2, 余果2, 杨燕2, 邓楚雄2, 张磊2
收稿日期:
2010-09-27
修回日期:
2010-12-10
出版日期:
2011-06-20
发布日期:
2011-06-20
基金资助:
OU Chao-min1, Li Jing-bao2, Yu Guo2, Yang Yan2, Deng Chu-xiong2, Zhang Lei2
Received:
2010-09-27
Revised:
2010-12-10
Online:
2011-06-20
Published:
2011-06-20
摘要: 从作用于洞庭湖系统功能的水沙过程入手,探讨水沙过程变异下湖泊系统功能的连锁响应认为:① 洞庭湖是一个由其形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系统功能共同维系的巨系统;② 水沙条件变化导致湖盆结构变形﹑湖面湖容缩小﹑生物多样性不稳定﹑航运里程缩短﹑水环境净化能力减弱﹑东方田鼠与钉螺极度膨胀﹑鱼类捕捞产量和水资源量减少等响应现象;③ 水沙过程变化与湖泊系统各项功能之间始终保持着短期与长期﹑局部和整体等不同层次﹑不同时空的耦合关系,因而表现出层次关联性﹑时空差异性﹑对应因果性和相互依存性等特性。
中图分类号:
欧朝敏, 李景保, 余果, 杨燕, 邓楚雄, 张磊. 水沙过程变异下洞庭湖系统功能的连锁响应[J]. 地理科学, 2011, 31(6): 654-660.
OU Chao-min, Li Jing-bao, Yu Guo, Yang Yan, Deng Chu-xiong, Zhang Lei. Response of Dongting Lake’s System Function Under Changed Water and Silt Proces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6): 654-660.
[1] 施成熙.中国湖泊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7~12. [2] 林承坤.洞庭湖水沙特性与湖泊沉积[J].地理科学,1987,7 (1):10~17. [3] 徐晓君,杨世伦,张 珍.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床沉积物粒度变化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10,30(1):103~107. [4] 李景保,常 疆.三峡水库调度运行初期荆江与洞庭湖区的水文效应[J].地理学报,2009,64(11): 1342~1352 [5] 卞鸿翔,龚循礼.洞庭湖的变迁[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236. [6] 张晓阳,蔡述明,孙顺才.全新世以来洞庭湖的演变[J].湖泊科学,1994,6(1):13~21. [7] 来红州,莫多闻,苏 成.洞庭湖演变探讨[J].地理研究,2004,23(1):78~86. [8] 周宏伟.洞庭湖变迁的历史过程再探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2):12~21. [9] 来红州,莫多闻.构造沉降和泥沙淤积对洞庭湖区防洪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4,59(4):574~580. [10] 谢云辉.洞庭湖保护刻不容缓[J].大自然,2007,(5):62~66. [11] 董明辉,朱有志,庄大昌,等.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20~121. [12] 张美文,李 波,王 勇.洞庭湖区东方田鼠2007年暴发成灾的原因剖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5):601~605. [13] 李 波,王 勇,张美文,等.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暴发期间的行为特征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8,43(2):57~63. [14] 李景保,朱 翔.论洞庭湖区钉螺孳生环境与生态灭螺防病[J].湖泊科学,2000,12(2):140-~146. [15] 李红怲.徐德平.洞庭湖"四大家鱼"资源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J].内陆水产,2008, (6):33~36. [16] 李景保.泥沙沉积与围垦对洞庭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2):179~182. [17] 张世杰,焦菊英,李林育,等.黄河河龙区间河流泥沙对重大事件与政策的响应[J].地理科学,2009,29(6):905~910. [18] 李景保,尹 辉,卢承志,等.洞庭湖区的泥沙淤积效应[J].地理学报,2008,63(5): 514~523. |
[1] | 高超, 王随继. 黄河青藏高原网状河段不同流量下活动河道的分布规律[J]. 地理科学, 2018, 38(4): 618-627. |
[2] | 张建, 胡小飞, 耿豪鹏, 陈殿宝, 潘保田. 钻孔及现代河流重矿物特征揭示的更新世以来酒东盆地水系演化历史[J]. 地理科学, 2017, 36(10): 1595-1604. |
[3] | 胡春生, 吴立, 杨立辉. 青弋江上游泾县段阶地砾石层砾组结构及其沉积环境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6): 951-958. |
[4] | 师长兴. 黄河上游内蒙古段河床演变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J]. 地理科学, 2016, 36(6): 895-901. |
[5] | 齐述华, 熊梦雅, 廖富强, 刘贵花, 郑海金. 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泥沙收支平衡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6, 36(6): 888-894. |
[6] | 邵文伟, 师长兴, 范小黎, 周园园. 1960~1990年间渭河下游河段滩槽冲淤动态与机理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10): 1268-1276. |
[7] | 孙祝友, 杜国云, 朱大奎, 张永战. 莱州湾东岸河流的分形特征与流域地貌发育研究[J]. 地理科学, 2010, 30(5): 755-759. |
[8] | 韩志远, 田向平, 欧素英. 人类活动对磨刀门水道河床地形和潮汐动力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0, 30(4): 582-587. |
[9] | 许炯心. 黄河下游河道萎缩对冲淤临界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0, 30(3): 403-408. |
[10] | 张世杰, 焦菊英, 李林育, 黄晓华. 黄河河龙区间河流泥沙对相关重大事件与政策的响应[J]. 地理科学, 2009, 29(6): 905-910. |
[11] | 胡春生, 潘保田, 苏怀, 李吉均. 兰州盆地黄河800kaB.P.阶地的发现及其古地磁年代[J]. 地理科学, 2009, 29(2): 278-282. |
[12] | 师长兴. 黄河河口泥沙扩散规律分析——以钓口河流路为例[J]. 地理科学, 2009, 29(1): 83-88. |
[13] | 左书华, 李九发, 时连强, 应铭, 徐海根. 基于GIS的长江河口没冒沙动态演变及稳定性分析[J]. 地理科学, 2007, 27(5): 701-706. |
[14] | 刘运明, 李有利, 吕红华, 李新坡. 从阶地砾石的统计特征看保德至克虎段河流演化[J]. 地理科学, 2007, 27(4): 567-572. |
[15] | 胡春生, 潘保田, 高红山, 徐树建. 最近150 ka河西地区河流阶地的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06, 26(5): 603-6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