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1, Vol. 31 ›› Issue (8): 903-910.doi: 10.13249/j.cnki.sgs.2011.08.903
何丹1, 金凤君1, 周璟2
收稿日期:
2010-09-08
修回日期:
2011-02-10
出版日期:
1997-08-20
发布日期:
1997-08-20
基金资助:
HE Dan1, JIN Feng-jun1, ZHOU Jing2
Received:
2010-09-08
Revised:
2011-02-10
Online:
1997-08-20
Published:
1997-08-20
摘要: 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等,对各地类转移情况、景观格局特征、影响因子和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①景观水平上,总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类型水平上,耕地、草地和林地是主导优势地类。②1985~2000年之间,耕地主要流向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林地;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草地、林地。③各个地类的分布均与原有地类的距离密切相关。④对土地利用变化设置三个模拟情景,按情景1,1985~2030年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均不同程度减少;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明显增加,表明这期间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占用周围的耕地。
中图分类号:
何丹, 金凤君, 周璟. 基于Logistic-CA-Markov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J]. 地理科学, 2011, 31(8): 903-910.
HE Dan, JIN Feng-jun, ZHOU Jing. The Changes of Land Use and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Logistic-CA-Markov Model—A Case Stud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8): 903-910.
[1] Verburg P H,Soepboer W,Veldkame A,et a1.Modeling the spatial dynamics of regional land use: the CLUE-S model[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30(3) :391-405. [2] Teerasit K,Manoj K A,Pramod K,et a1.Super resolution land cover mapping using a Markov randomfield based approach [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5,96(3/4) : 302-314. [3] 陆汝成,黄贤金,左天惠,等.基于CLUE-S和Markov复合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J].地理科学,2009,29(4): 577~581. [4] 陈利顶,王计平,姜昌亮,等.廊道式工程建设对沿线地区景观格局的影响定量研究[J]. 地理科学,2010,30(2): 161~167. [5] 杨国清,刘耀林,吴志峰.基于CA-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版学),2007,32(5) :414~418. [6] 汤 洁,汪雪格,李昭阳,等.基于CA-Markov模型的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趋势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40(2): 405~411. [7] 谢叶伟,刘兆刚,赵 军,等.基于RS与GIS的典型黑土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海伦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0,30(3): 428~434. [8] 高玉宏,张丽娟,李文亮,等.基于空间模型和CA的城市用地扩展模拟研究——以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0,30(5): 723~727. [9] 秦贤宏,段学军,李 慧,等.基于SD和CA的城镇土地扩展模拟模型——以江苏省南通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3): 439~444. [10] 陈颖彪,周倩仪,陈健飞.近30年广州市土地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3): 368~374. [11] 樊 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2] Guan Dongjie,Gao Wenjun,Wateri Kazuyuki.Land use change of Kitakyushu based on landscape ecology and Markov model[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8,18(4) :455-468. [13] 段增强,张凤荣,孔祥斌.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挖掘方法及其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2):60~66. [14] 谢花林,李 波.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2):294~304. [15] 姜文亮.基于GIS和空间Logistic模型的城市扩展预测——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5):800~804. [16] 王 静,何 挺,郭旭东,等.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环北京地区土地退化态势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5): 23~33. [17] Pontius R G Jr,Laura C S.Land-cover change model validation by an ROC method for the Ipswichwatershed, Massachusetts,USA[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01,8(5):239-248. [18] 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9] 唐宽金.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研究——以长清区为例.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20] 田静毅.秦皇岛市生态环境信息图谱模型及生态安全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2. |
[1] | 于琛,胡德勇,张旸,曹诗颂,段欣,张亚妮. 近20年京津唐主体城区地表热场空间特征变化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6): 1016-1024. |
[2] | 闫广华,苏俊如,管敦颐. 大连市中山区城市建筑垂直特征对城市热环境效应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9, 39(1): 125-130. |
[3] | 张春华, 李修楠, 吴孟泉, 秦伟山, 张筠. 基于Landsat 8 OLI数据与面向对象分类的昆嵛山地区土地覆盖信息提取[J]. 地理科学, 2018, 38(11): 1904-1913. |
[4] | 于皓, 张柏, 王宗明, 任春颖, 毛德华, 贾明明. 1990~2015年韩国土地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755-1763. |
[5] | 方利, 王文杰, 蒋卫国, 陈民, 王永, 贾凯, 李延森. 2000~2014年黑龙江流域(中国)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745-1754. |
[6] | 赵泉华, 胡广臣, 李玉. 基于G0分布的SAR图像水边线提取方法[J]. 地理科学, 2017, 37(7): 1120-1126. |
[7] | 李净, 刘红兵, 李彩云, 李龙. 基于GIMMS 3g NDVI的近30年中国北部植被生长季始期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4): 620-629. |
[8] | 李军, 朱慧. 重庆地区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重建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3): 437-444. |
[9] | 阿多, 熊凯, 赵文吉, 宫兆宁, 井然, 张磊. 1960~2013年华北平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及其对太阳活动和大气环境变化的响应[J]. 地理科学, 2017, 36(10): 1555-1564. |
[10] | 王美雅, 徐涵秋, 付伟, 林中立, 李霞, 张博博, 唐菲. 城市地表水体时空演变及其对热环境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6, 36(7): 1099-1105. |
[11] | 徐涵秋, 张好. 海岛型城市扩展的生态效应分析——以厦门岛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7): 867-872. |
[12] | 神祥金, 周道玮, 李飞, 张海艳. 中国草原区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地理科学, 2015, 35(5): 622-629. |
[13] | 陈实, 徐斌, 金云翔, 黄银兰, 张文博, 郭剑, 申格, 杨秀春. 北疆农区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及其时空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12): 1607-1615. |
[14] | 闫峰, 王艳姣, 吴波. 多时间尺度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旱情监测的差异性[J]. 地理科学, 2014, 34(8): 987-993. |
[15] | 白建军, 白江涛, 王磊. 2000~2010年陕北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的关系[J]. 地理科学, 2014, 34(7): 882-8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