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 安,孙永罡,白人海.中国东北区近50年干旱的发展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J].地理学报,2003,58 (增刊) : 75~82. [2] 孙永罡,白人海,谢 安.中国东北地区干旱趋势的年代际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40 (5):608~615. [3] 唐 蕴,王 浩,闫登华,等.近50年来东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2):172~176. [4] 周立宏,刘新安,周育慧.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年的环流特征及预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1,32(1):22~25. [5] 王 凌,张 强,陈 峪,等.1956~2005年中国暖冬和冬季温度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1):26~30. [6] 闫敏华,陈泮勤,邓 伟,等.三江平原气候变暖的进一步认识: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变化[J].生态环境,2005,14(2):151~156. [7] 孙凤华,任国玉,赵春雨,等.中国东北地区及不同典型下垫面的气温异常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5,25(2):167~171. [8] 王锦贵,许君强.东北地区夏季低温与旱涝预测系统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23~132,46~52. [9] 孙 力,安 刚,丁 立.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分析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3):311~316. [10] 白人海.大西洋海表温度异常与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J].海洋通报,2001,20(1):23~29. [11] 李 菲,李 辑,管兆勇.我国东北夏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特征及与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的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3):19~26. [12] 况雪源,张耀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J].高原气象,2006,25(3):382~389. [13] 杨莲梅,张庆云.夏季东亚西风急流Rossby波扰动异常与中国降水[J].大气科学,2007,31(4):586~595. [14] 李崇银,王作台,林士哲,等.东亚夏季风活动与东亚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北跳关系的研究[J].大气科学,2004,28(5):641~458. [15] 孙建奇,王会军.东北夏季气温变异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2006,49(3):662~671. [16] 章少卿.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的季节变化及其与中国东北地区气温的关系[J].大气科学,1985,9(2):179~185. [17] 孙永刚,陈久康,范玉华.北半球冬季环流异常对我国东北夏季长期天气过程的影响[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17(2):153~158. [18] 王锦贵,许君强.东北地区夏季低温与旱涝预测系统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97~110,138~142. [19] 闫敏华,邓 伟,陈泮勤.三江平原气候突变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6):661~667. [20] 刘 实,王 宁.前期ENSO事件对东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01,17(3): 314~319. [21] 张耀存,张录军.东北气候和生态过渡区近50年来降水和温度概率分布特征变化[J].地理科学,2005,25(5):561~566. [22] 汪秀清,马树庆,袭祝香,等.东北区夏季低温冷害的长期预报[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3):42~45. [23] 赵宗慈,罗 勇.21 世纪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预估[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