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2, Vol. 32 ›› Issue (1): 105-109.doi: 10.13249/j.cnki.sgs.2012.01.105
陈永刚1,2(), 汤国安1, 周毅1, 李发源1, 宴实江1, 张磊1
收稿日期:
2011-02-20
修回日期:
2011-04-11
出版日期:
2012-01-20
发布日期:
2012-01-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陈永刚(1980-),男,内蒙兴和人,博士研究生,从事DEM信息提取研究及GIS在林业中应用开发工作。E-mail:
基金资助:
Yong-gang CHEN1,2(), Guo-an TANG1, Yi ZHOU1, Fa-yuan LI1, Shi-jiang YAN1, Lei ZHANG1
Received:
2011-02-20
Revised:
2011-04-11
Online:
2012-01-20
Published:
2012-01-20
摘要:
以陕北绥德县韭园沟流域5 m分辨率DEM数据为基础,在数字地形分析、多元统计和数据挖掘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多方位DEM地形晕渲、坡度等多元指标,以主成分分析消除多重共线性和约减维数,并以Logistic回归模型提取黄土高原正、负地形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提取精度为82.1%,Kappa统计量为0.629;模型在6个不同流域测试样本上正、负地形的平均精度分别为77.6%,84.9%,加权平均精度为81.3%,模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泛化能力,正、负地形提取效果良好。
中图分类号:
陈永刚, 汤国安, 周毅, 李发源, 宴实江, 张磊. 基于多方位DEM地形晕渲的黄土地貌正负地形提取[J]. 地理科学, 2012, 32(1): 105-109.
Yong-gang CHEN, Guo-an TANG, Yi ZHOU, Fa-yuan LI, Shi-jiang YAN, Lei ZHANG.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 of Loess Plateau Extraction Based on the Multi-azimuth DEM Shaded Relief[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 105-109.
[1] | 周毅,汤国安,王春,等.基于高分辨率DEM的黄土地貌正负地形自动分割技术研究[J].地理科学,2010,30(2): 261~266. |
[2] | 闾国年,钱亚东,陈钟明.基于栅格数字高程模型自动提取黄土地貌沟沿线技术研究[J].地理科学,1998,18(6): 567~573. |
[3] | 杨勤科. 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
[4] | 朱红春,汤国安,张友顺,等.基于DEM提取黄土丘陵区沟沿线[J].水土保持通报,2003,23(5): 43~45. |
[5] | 刘鹏举,朱清科,吴东亮,等.基于栅格DEM与水流路径的黄土区沟缘线自动提取技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4):72~76. |
[6] | Zhou Y,Tang G,Yang X,et al.Positive and negative terrains on northern Shaanxi Loess Plateau[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20(1):64-76. |
[7] | 罗来兴. 划分晋西、陕北、陇东黄土区域沟间地与沟谷的地貌类型[J].地理学报,1956,22(3):201~222. |
[8] | 郭庆胜,王晓延.地貌晕渲中光源使用方法与用色规则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1):20~23. |
[9] | Yoeli P.The mechanisation of analytical hill shading[J].Cartographic Journal,1967,4(2):82~88. |
[10] | 姜文亮,李霖,应申.计算机地貌晕渲效果增强方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12):1176~1179. |
[11] | 周启鸣,刘学军.数字地形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
[12] | Moore B.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linear systems: Controllability, observability, and model reduction[J].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2002,26(1):17-32. |
[13] | 王富喜,孙海燕,孙峰华.山东省城乡发展协调性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3): 323~328. |
[14] | 陆汝成,黄贤金,左天惠,等.基于CLUE—S 和 Markov 复合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4):577~581. |
[15] | 邵一希,李满春,陈振杰,等.地理加权回归在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模拟中的应用——以常州市孟河镇为例[J].地理科学,2010,30(1):92~97. |
[16] | 马岩,陈利顶,虎陈霞.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响应与影响因素——以甘肃定西大牛流域为例[J].地理科学,2008,28(1):34~39. |
[1] | 林琳, 郝珊, 杨莹, 钟志平, 蒙美昀, 田嘉铄. 老年人自评健康的能力-压力模型研究——以广州社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4): 548-556. |
[2] | 白景锋, 张海军. 中国水-能源-粮食压力时空变动及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653-1660. |
[3] | 傅辰昊, 周素红, 闫小培, 柳林. 广州市零售商业中心消费活动时变模式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8, 38(1): 20-30. |
[4] | 韩娟, 金晓斌, 张志宏, 孙伟, 徐心茹, 周寅康. 中国住宅出让地价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4): 573-584. |
[5] | 刘原峰, 朱国锋, 赵军, 李倩, 胡鹏飞, 王凯, 潘汉雄. 黄土高原区不同降水相态的时空变化[J]. 地理科学, 2016, 36(8): 1227-1233. |
[6] | 段小薇, 李璐璐, 苗长虹, 胡志强. 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5): 681-690. |
[7] | 谢余初, 张影, 钱大文, 巩杰, 颉耀文, 常根应. 基于参与式调查与主成分分析的金塔绿洲变化驱动力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2): 312-320. |
[8] | 杨林, 韩科技, 陈子扬. 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与海洋灾害损失的动态关系研究:1989~2011年[J]. 地理科学, 2015, 35(8): 969-975. |
[9] | 徐涵秋, 张好. 海岛型城市扩展的生态效应分析——以厦门岛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7): 867-872. |
[10] | 赵一飞, 邹欣庆, 张勃, 张多勇, 许鑫王豪. 黄土高原甘肃区降水变化与气候指数关系[J].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325-1332. |
[11] | 刘于琪, 刘晔, 李志刚. 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14, 34(7): 780-787. |
[12] | 梁辰, 王诺. 基于Logistic回归的沿海经济区建设用地演变驱动因素研究——以大连市新市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5): 556-562. |
[13] | 张子龙, 鹿晨昱, 陈兴鹏, 薛冰.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分析——以庆阳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4): 472-478. |
[14] | 帅红, 李景保. 典型年洞庭湖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 地理科学, 2014, 34(2): 170-177. |
[15] | 李小燕. 黄土高原植被对水热状况的响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7): 865-8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