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满志敏,张桂修.江淮地区近2000年旱涝序列的重建[C]//张兰生.中国生存环境历史演变规律研究(一). 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218~223.
|
[2] |
陈家其,姜彤,许朋柱.江苏省近两千年气候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1998,18(3):219~226.
|
[3] |
徐新创,葛全胜,郑景云,等.湖北省近500年区域干湿序列重建及其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10,29(6):1045~1055.
|
[4] |
袁媛,王心源,李祥,等.巢湖流域旱涝时空特性分析[J].灾害学,2007,22(2):97~99.
|
[5] |
贾铁飞,戴雪荣,张卫国,等.全新世巢湖沉积记录及其环境变化意义[J].地理科学,2006,26(6):706~711.
|
[6] |
贾铁飞,张卫国,俞立中,等.近800年来巢湖沉积物营养元素富集特点及其环境演变意义[J].地理科学,2009, 29(6):7893~7899.
|
[7] |
姚书春,李世杰.巢湖富营养化过程的沉积记录[J].沉积学报,2004,22(2):343~347.
|
[8] |
丁祖芬,朱必翔,吴志传.巢湖地区洪涝灾害成因及抗灾减灾对策[J].安徽农业科,2000,28(1):39~42.
|
[9] |
王绍武. 近五百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J].地理学报,1979,34(4):329~340.
|
[10] |
郑景云,张丕远,周玉孚.利用旱涝县次建立历史时期旱涝指数序列的研究[J].地理研究,1993,12(3):1~9.
|
[11] |
郑景云,葛全胜,方修琦,等.基于历史文献重建的近2000年中国温度变化比较研究[J].气象学报,2007,65(3):428~438.
|
[12] |
丁贤法,李巧媛,胡国贤.云南省近500年旱涝灾害事件序列的分形研究[J].灾害学,2010, 25(2):76~81.
|
[13] |
林振杰,郑斯中.自然灾害史料的信息化处理[J].灾害学, 1989,(4):21~26.
|
[14] |
张丕远,葛全胜. 2000年来我国旱涝气候演化的阶段性和突变[J].第四纪研究,1997(1):12~18.
|
[15] |
张丕远,葛全胜.气候突变:有关概念的介绍及一例分析——我国旱涝灾情的突变[J]. 地理研究,1990, 9(2):92~99.
|
[16] |
陈家其. 从太湖流域旱涝史料看历史气候信息处理[J].地理学报,1987,42(3):231~242
|
[17] |
满志敏. 历史旱涝灾害资料分布问题的研究[C].历史地理(第16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
[18] |
舒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舒城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85.
|
[19] |
(清)黄云修,林之望,汪宗沂.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3)—光绪续修庐州府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
[20] |
(清)吴元庆. 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8)——嘉庆无为州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
[21] |
庐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庐江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
[22] |
(清)李载阳修.(乾隆)含山县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
[23] |
张秉伦,方兆本.淮河和长江中下游旱涝灾害年表与旱涝规律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
[24] |
和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和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1995.
|
[25] |
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合肥市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
[26] |
王绍武,王国学,张作梅,等.公元1380~1989年长江黄河流域的旱涝变化[M]//王绍武,黄朝迎.长江黄河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经济影响的诊断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
[27] |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气象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6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