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2, Vol. 32 ›› Issue (11): 1304-1310.doi: 10.13249/j.cnki.sgs.2012.011.1304
收稿日期:
2012-06-20
修回日期:
2012-11-06
出版日期:
2012-11-20
发布日期:
2012-11-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沛林(1963-),男,湖南汉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传统聚落景观保护与旅游规划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12-06-20
Revised:
2012-11-06
Online:
2012-11-20
Published:
2012-11-20
摘要:
古村落乡村性传承是存续地方本土文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乡村性传承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重要问题。考虑古村落旅游影响、乡村性特征随社会发展的必要性等趋势,构建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层次分析模型,评价因素包括乡村建筑、乡村文化、农业经济、乡村社会和乡村环境5个方面。案例分析以爨底下村为例,评价其在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乡村性传承情况,评价结果显示爨底下古村落的建筑、环境、乡村文化与乡村社会等方面的乡村性传承良好,但传统乡村经济特征传承较弱。
中图分类号:
刘沛林, 于海波. 旅游开发中的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以北京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11): 1304-1310.
Pei-lin LIU, Hai-bo YU. Study on the AHP Model of Rurality Inheritance in the Ancient Village of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huandixia Village, Mentougou District, Beijing[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1): 1304-1310.
表7
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模型"
目标层 | 准则层 | 权重 | 评价指标层 | 特征向量 | 指标层权重 | 系数权重 |
---|---|---|---|---|---|---|
古村落乡村性传承评价 | 古村落建筑保护B1 | 0.395673 | 建筑单体保护与传承C1 | 0.6740 | 0.383914 | 0.151904 |
街巷特色保护与传承C2 | 0.1391 | 0.079232 | 0.03135 | |||
建筑风格传承C3 | 0.2685 | 0.152939 | 0.060514 | |||
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传承C4 | 0.6740 | 0.383914 | 0.151904 | |||
乡村文化传承B2 | 0.132214 | 乡村生活方式传承C5 | 0.4159 | 0.234614 | 0.031019 | |
村落口述历史传说传承C6 | 0.4159 | 0.234614 | 0.031019 | |||
宗教信仰传承C7 | 0.1453 | 0.081965 | 0.010837 | |||
民俗与乡村节事传承C8 | 0.7956 | 0.448807 | 0.059339 | |||
农业经济传承B3 | 0.072767 | 适度农业生产传承C9 | 0.3015 | 0.333333 | 0.021939 | |
特色传统农业工艺传承C10 | 0.3015 | 0.333333 | 0.021939 | |||
农业过程及产品旅游商品化C11 | 0.9045 | 0.333333 | 0.065818 | |||
乡村社会传承B4 | 0.240182 | 乡村宗族关系C12 | 0.1098 | 0.090932 | 0.02184 | |
乡村邻里关系C13 | 0.1098 | 0.090932 | 0.02184 | |||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C14 | 0.9879 | 0.818137 | 0.196502 | |||
乡村景观与环境传承B5 | 0.159163 | 聚落整体性传承C15 | 0.1400 | 0.142843 | 0.022735 | |
聚落生态环境传承C16 | 0.1400 | 0.142843 | 0.022735 | |||
聚落视觉印象传承C17 | 0.7001 | 0.714315 | 0.113693 |
表8
爨底下村乡村性传承因子及AHP模型得分"
评价因子层 | 乡村性传承 评价指标调查 得分平均值 | AHP模型因子 分项得分 |
---|---|---|
建筑单体保护与传承C1 | 72 | 10.93712 |
街巷特色保护与传承C2 | 92 | 2.884197 |
建筑风格传承C3 | 72 | 4.356996 |
历史文化标志性建筑传承C4 | 81 | 12.30426 |
乡村生活方式传承C5 | 85 | 2.636637 |
村落口述历史传说传承C6 | 70 | 2.171348 |
宗教信仰传承C7 | 63 | 0.682726 |
民俗与乡村节事传承C8 | 92 | 5.459148 |
适度农业生产传承C9 | 57 | 1.250537 |
特色传统农业工艺传承C10 | 66 | 1.447991 |
农业过程及产品旅游商品化C11 | 62 | 4.080701 |
乡村宗族关系C12 | 75 | 1.638017 |
乡村邻里关系C13 | 83 | 1.812739 |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C14 | 96 | 18.86417 |
聚落整体性传承C15 | 94 | 2.13712 |
聚落生态环境传承C16 | 92 | 2.091649 |
聚落视觉印象传承C17 | 97 | 11.02817 |
总计 | - | 85.78352 |
[1] | Lane B.What is Rural Tourism?[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994, 2:7-21. |
[2] | 李肇荣. 关于阳朔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 2003,(1):36~39. |
[3] | Brohman J.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1): 48-70. |
[4] | Pearce P L.Farm tourism in New Zealand: a social situation analysi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0, 17(3): 337-352. |
[5] | 陈腊娇,冯利华,沈红,等.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金华市诸葛八卦村和郭洞村实证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 (4):58~59. |
[6] | 胡道生.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 2002, 17(4): 47~50. |
[7] | 卢松, 陆林, 徐茗.黟县古村落海外旅游市场研究[J].经济地理, 2005, 25(2):252~256. |
[8] | 李凡, 金忠民.旅游对皖南古村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和南屏为例[J].人文地理,2002, 17(5):17~20, 96. |
[9] | 吴文智. 旅游地的保护和开发研究——安徽古村落(宏村、西递)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2,17(6):49~53. |
[10] | 卢松,陆林, 王莉,等.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J]. 地理科学,2004,24(2):250~256. |
[11] | 孙静,苏勤.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视觉影响与管理——以西递-宏村为例[J].人文地理,2004,19(4):37~40. |
[12] | 刘昌雪. 世界遗产地旅游推力—引力因素研究——以西递和宏村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5):15~20. |
[13] | 王莉. 古村落旅游地利益主体关系及影响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实证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3):276~279. |
[14] | 章尚正, 董义飞.从游客体验看世界遗产地西递-宏村的旅游发展[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2):43~46. |
[15] | 张广汉. 欧洲历史文化古城保护[J].国外城市规划,2002,(4):36~37,2. |
[16] | 阮仪三,林林.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J].城乡建设,2004,(4):29~30. |
[17] | 郑林伟. 从“原真性”出发理解建筑遗产保护[J].建筑与文化,2005,(3):22~25. |
[18] | 李欣华,杨兆萍,刘旭玲.历史文化名村的旅游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以吐鲁番吐峪沟麻扎村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6,29(2):301~306. |
[19] | 刘昌雪,汪德根.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限制性因素探析[J].旅游学刊,2003,18(6):100~105. |
[20] | 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26(3):616~624. |
[21] | 吴丽娟,李洪波.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非使用价值评估——以福建永春北溪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606~1612. |
[22] | 张歆梅. 乡村旅游中游客导向的乡村性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8. |
[23] | Saaty T L.How to make a decisi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0,48(1):9-26. |
[24] | 刘沛林.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3(4):1~8. |
[25] | 程远. “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之初探——西递古村保护规划简介[J].华中建筑,1999,(4):78~81. |
[26] | 程龙. 中外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以古建筑及其遗址开发利用为例[J].城市问题,2000, 19(6):29~31. |
[27] | 刘爱河. 文化遗产原真性概念及其内涵演变述评[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3):8~11. |
[28] | 高祥冠. 平遥古城的原真性保护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211~213. |
[29] | 张博,程圩.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文地理,2008,23(1):74~79. |
[30] | 何方永. 社区居民对乡村旅游乡村性的认知态度研究——以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为例[J].特区经济,2009,(7):141~143. |
[31] | 张成渝.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J].东南文化,2010,(4):30~37. |
[32] | 陈麦池,黄成林.古村落型文化遗产旅游地历史保护体系、原则与策略[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3~51. |
[33] | 马晓京. 国外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研究,2006,(3):185~191. |
[34] | 苑利,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J].学习与实践,2006,(11):118~128. |
[35] | 邹统钎, 李飞.社区主导的古村落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爨底下古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5):78~86. |
[36] | 许先升. 生态形态心态——浅析爨底下村居住环境的潜在意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4):45~48. |
[37] | 吴冰,马耀峰.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121~124. |
[38] | 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1):31~38. |
[39] | Yong Y W, Keng K A,Leng T L.A Delphi forecast for the Singapore tourism industry: future scenatio and marketing implications[J].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89,(6):35-46. |
[1] | 刘逸, 黄凯旋, 保继刚, 覃杨. 嵌入性对古村落旅游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以西递、宏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20, 40(1): 128-136. |
[2] | 龚胜生, 李孜沫, 胡娟, 魏幼红. 山西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3): 416-425. |
[3] | 程静静, 胡善风, 张圆刚, 齐新征, 金声琅. 基于粗糙集和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2): 1885-1893. |
[4] | 顾康康, 储金龙, 汪勇政. 黄山市古村落综合品质城乡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8): 984-989. |
[5] | 谷永泉, 杨俊, 冯晓琳, 李闯, 李雪铭. 中国典型旅游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空间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4): 410-418. |
[6] | 翁时秀, 彭华. 政府与村民的行为对古村落保护及景观变迁的影响——基于本土社会学理论视角[J]. 地理科学, 2011, 31(3): 372-377. |
[7] | 杨效忠, 张捷, 唐文跃, 卢松. 古村落社区旅游参与度及影响因素——西递、宏村、南屏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3): 445-451. |
[8] | 冯德显, 贾晶, 乔旭宁. 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力及其评价——以郑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06, 26(3): 266-272. |
[9] | 吕晓剑, 冯长春, 郭怀成. 武汉汉阳湖区土地资源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6): 742-747. |
[10] | 陆林, 凌善金, 焦华富, 王莉. 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 地理科学, 2004, 24(6): 660-665. |
[11] | 卢松, 陆林, 王莉, 王咏, 梁栋栋, 杨钊. 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J]. 地理科学, 2004, 24(2): 250-256. |
[12] | 李新运, 郑新奇, 范纯增, 余锦. 山东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1997, 17(4): 372-3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