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新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6):85~86.
|
[2] |
马仁锋,沈玉芳,刘曙华.1949年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110~117.
|
[3] |
贺有利,王生林,赵晗彬.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和三产化[J].甘肃理论学刊,2009,(2):106~111.
|
[4] |
吴建峰,周伟林.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及政策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21~26.
|
[5] |
陈柳软. 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动力机理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5,(5):9~15.
|
[6] |
黎仕明. 政治·经济·文化—中国城市发展动力的三重变奏[J].现代城市研究,2006,(6):23~29.
|
[7] |
林国蛟.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
[8] |
梁青. 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关于文献的综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377~378.
|
[9] |
许抄军,罗能生,王家清.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7,(8):20~25.
|
[10] |
高云虹.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3,(8):4~8.
|
[11] |
牛凤瑞,潘家华,刘治彦.中国城市发展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5~95.
|
[12] |
吴莉娅. 全球化视角下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初探[J].苏州大学学报,2008,(3):6~10.
|
[13] |
祝青. 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关联性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3):42~45.
|
[14] |
吴敏. 漫谈城市文化与城市化[J].金融经济,2005,(18):80~81.
|
[15] |
李玉红. 城市化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政策[J].开放导报,2012,(1):41~44.
|
[16] |
刘士林. 城市化进程与都市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发生[J].人文杂志,2006,(2):22~25.
|
[17] |
吴锡标. 城市文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性[J].探索与争鸣,2005,(5):39~41.
|
[18] |
张京祥、陈浩.中国的“压缩”城市化环境与规划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0,(6):10~21.
|
[19] |
刘诗白. 论现代文化生产[J].经济学家,2005,(1):4~16.
|
[20] |
丹增. 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文化经济发展的立足点[J].创造,2007,(5):96~106.
|
[21] |
吴宏放,赵文广.发展城市文化的战略意义[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3,(2):91~93.
|
[22] |
赵力平. 文化产业特点、功能[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4):20~24.
|
[23] |
蔚芳. 城市化与现代化[J].城市问题,2001,(3):16~19.
|
[24] |
刘耀彬,李娟文.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J].现代城市研究,2002,(4):12~1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