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2, Vol. 32 ›› Issue (12): 1444-1451.doi: 10.13249/j.cnki.sgs.2012.012.1444
收稿日期:
2012-09-19
修回日期:
2012-12-04
出版日期:
2012-12-20
发布日期:
2012-12-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孟召宜(1971-),男,江苏睢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文化与经济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Zhao-yi MENG(), Ai-xue QU(
), Fang-dao QIU
Received:
2012-09-19
Revised:
2012-12-04
Online:
2012-12-20
Published:
2012-12-20
摘要:
基于企业家精神的文化资本测度,以私有产权企业就业人数、专利授权量为创业创新精神的代理变量,从县域、省域2个层面分析1990~2010年江苏区域文化资本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 ① 区域文化资本具有动态变化性,呈现不断提升趋势;② 文化资本区域差异明显,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格局特征;③ 文化资本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其影响在省域层面强于县域层面,文化资本的经济效应表现出层次性;④ 包含“地方政府企业家精神”的创业精神对经济增长影响尤为明显,江苏经济发展的文化根植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中图分类号:
孟召宜, 渠爱雪, 仇方道. 江苏区域文化资本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2, 32(12): 1444-1451.
Zhao-yi MENG, Ai-xue QU, Fang-dao QIU. Regional Difference in Cultural Capital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Jiangsu[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2): 1444-1451.
[1] |
Cooke Philip Nicholas, Clifton Nicholas Charles, Oleaga Mer cedes. Social capital, firm embeddednes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 Regional Studies, 2005,39(8):1065-1079.
doi: 10.1080/00343400500328065 |
[2] |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0~64. |
[3] | 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8. |
[4] | 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5. |
[5] | 高波. 文化资本、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78. |
[6] |
Pan Fenghua, He Canfei.Regional difference in social capital and its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0,20(5):442-229.
doi: 10.1007/s11769-010-0418-0 |
[7] | James A L.Demystifying the role of culture in innovative regional economies[J]. Regional Studies,2005,(39):1197-1216. |
[8] | 霍夫斯坦德.跨越合作的障碍——多元文化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5. |
[9] | 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2:1~24. |
[10] | 李燕燕. 文化与转型发展:基于中原发展经验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7,257. |
[11] | 杨超,曹雪锋.文化、社会资本与亚洲经济增长:对中华文化圈的考察[J].生产力研究,2007,(10):12~15. |
[12] | 孙众林,胡松.文化和地理因素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4,(10):60~64. |
[13] | 汪德迈. 新汉文化圈[M]. 陈彦,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55~58. |
[14] |
张晔,刘志彪.政府干预、经济自由与企业家精神[J].南京社会科学,2004,(9):336~343.
doi: 10.3969/j.issn.1001-8263.2004.z2.055 |
[15] | 孟召宜.文化经济协同演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34~39,61,159~268. |
[16] | 林竞君. 网络、嵌入性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D].复旦大学,2005,231~259. |
[17] | 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著.企业文化于经营业绩[M].曾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6~31. |
[18] | 孟召宜. 基于演化视角的区域文化观念嬗变与创新研究[J].人文地理,2011,26(6):12~18. |
[19] |
邵培仁,林群.中华文化基因抽取与特征建模探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38(2):107~112.
doi: 10.3969/j.issn.1007-6425.2012.02.017 |
[20] | 泰勒. 原始文化[M]. 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34. |
[21] | Derek Robbins.The origins, early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Bourdieu’s concept of ‘cultural capital’[J].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05,56(1):13-30. |
[22] | 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5):102~112. |
[23] |
袁晓婷,陈春花.文化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98~103.
doi: 10.3969/j.issn.1003-2053.2006.z1.022 |
[24] |
罗卫东. 论现代经济增长与“精神资本”[J].浙江大学学报,2001(11):39~47.
doi: 10.3785/j.issn.1008-942X.2001.06.006 |
[25] | 张佑林. 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25~44. |
[26] | 李永刚. 传统民间文化理性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基于非正规制度理论的一种新解释[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2,(1):92~96. |
[27] | Throsby David.Cultural capital[J].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1999,(23):3-42. |
[28] |
Arjo Klamer.Accouting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values[J].De Economist,2002,(4):453-473.
doi: 10.1023/A:1020146202001 |
[29] | 李丽,宁凌.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本[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18~21. |
[30] | Wang Yun,Long Zhi-He.Cultural capital from an industrial value-chain perspective[J].Economic Geography, 2009,29(12):2028-2033. |
[31] | Oi J.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J].World Politics,1992, 45(1):99-126. |
[32] | 孟召宜,黄泽虎,李红瑞,等.江苏邳州板材集群演化的文化机理[J].地理科学,2011,31(11):1368~1375. |
[33] |
顾松年. 从苏南模式的创新演进到新苏南模式的孕育成型[J].现代经济探讨,2005,(4):3~6.
doi: 10.3969/j.issn.1009-2382.2005.04.001 |
[34] |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1. |
[35] | 刘君德. 中国政区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49~52,79~88,140~145. |
[36] |
朱竑,司徒尚纪.行政建置变更对海南岛区域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4):490~496.
doi: 10.3969/j.issn.1000-0690.2006.04.018 |
[37] |
朱竑,薛德升,曹小曙.历史时期官吏在海南开疆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地理科学,2002,22(2):145~149.
doi: 10.3969/j.issn.1000-0690.2002.02.003 |
[38] | 薛东前,刘虹,马蓓蓓.西安市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2011,31(7):775~780. |
[39] | 唐顺英,周尚意.浅析文本在地方性形成中的作用——对近年文化地理学核心刊物中相关文章的梳理[J].地理科学,2011, 31(10):1159~1166. |
[40] | 俞万源. 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基于文化动力的研究[J].地理科学,2012, 32(11):1335~1339. |
[41] | 江苏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地理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55. |
[42] |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研究课题组. 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研究[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4,311~329. |
王腾. 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序格局的文化驱动机制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09,13(4):31~38. | |
[43] |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J].经济研究,2004(10):55~66. |
[1] | 何天祥, 黄琳雅. 高铁网络对湖南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影响[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39-1449. |
[2] | 张芷若, 谷国锋. 中国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5): 751-759. |
[3] | 江孝君, 杨青山, 刘杰, 沈方, 刘鉴.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3): 383-392. |
[4] | 韩刚,袁家冬,张轩,冯学良. 紧凑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能耗的作用机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147-1154. |
[5] | 刘华军, 贾文星.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网络关联及收敛性检验[J]. 地理科学, 2019, 39(5): 726-733. |
[6] | 刘晶, 金晓斌, 徐伟义, 杨绪红, 曹帅, 徐翠兰, 隋雪燕, 刘敏, 周寅康. 江苏省耕地细碎化评价与土地整治分区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5): 817-826. |
[7] | 李连刚,张平宇,谭俊涛,关皓明. 区域经济弹性视角下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过程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1): 116-124. |
[8] | 张春梅, 张小林, 徐海英, 卢中辉, 刘传明.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区域经济极化结构演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4): 557-563. |
[9] | 许昕, 赵媛, 张新林, 张秀改.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演变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7, 37(12): 1859-1866. |
[10] | 车冰清, 朱传耿, 李敏. 江苏省银行网点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12): 1867-1874. |
[11] | 杨清可, 段学军, 李平星, 王磊. 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及协调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696-1704. |
[12] | 胡曙虹, 黄丽, 范蓓蕾, 肖刚. 中国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12): 1767-1776. |
[13] | 柯文前, 陆玉麒, 朱宇, 陈伟, 杨青. 交通流网络的时空特征解析——基于张量分解方法视角[J]. 地理科学, 2016, 36(11): 1679-1687. |
[14] | 罗秋菊, 罗倩文. 中国省域展览业与经济相关关系及其空间溢出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1): 1729-1735. |
[15] | 毛广雄, 钱肖颖, 曹蕾, 刘传明. 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空间路径及机理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 72-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