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2, Vol. 32 ›› Issue (4): 409-417.doi: 10.13249/j.cnki.sgs.2012.04.409
收稿日期:
2010-10-29
修回日期:
2011-01-28
出版日期:
2012-04-20
发布日期:
2012-04-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兰宗敏(1985-),男,河北承德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10-10-29
Revised:
2011-01-28
Online:
2012-04-20
Published:
2012-04-20
摘要:
在对北京5个城中村进行24 h活动日志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城中村流动人口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时间利用分别可以划分为6类,每一类的时间利用特征都与社会环境及该类人群的属性特征密切相关,其中工作、娱乐、家务等活动起主导作用。就城中村流动人口而言,不同类别人群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的时空间结构与其时间利用特征紧密联系,同样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生活活动路径展示出居民的日常活动正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性的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环境、生活空间以及自身特征3个层次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于居民的个体行为,导致城中村流动人口活动时空间结构展现出独特的特征。基于微观个体的日常活动研究可以为掌握城市人群生活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重要参考。
中图分类号:
兰宗敏, 冯健. 城中村流动人口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 ——基于北京若干典型城中村的调查[J]. 地理科学, 2012, 32(4): 409-417.
Zong-min LAN, Jian FENG. The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of Migrant′s Daily Activities of Village in City: Case of Typical Villages in City of Beijing,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4): 409-417.
表1
城中村流动人口工作日时间分配的聚类分析结果"
W1(6人) | W2(20人) | W3(137人) | W4(88人) | W5(11人) | W6(43人) | |||||||
---|---|---|---|---|---|---|---|---|---|---|---|---|
小时数 (h) | 百分比 (%) | 小时数 (h) | 百分比 (%) | 小时数 (h) | 百分比 (%) | 小时数 (h) | 百分比 (%) | 小时数 (h) | 百分比 (%) | 小时数 (h) | 百分比 (%) | |
睡眠 | 9.75 | 41 | 9.68 | 40 | 8.51 | 35 | 9.01 | 38 | 12.27 | 51 | 8.26 | 34 |
私事 | 2.42 | 10 | 2.68 | 11 | 2.40 | 10 | 3.93 | 16 | 3.32 | 14 | 2.30 | 10 |
工作 | 0.00 | 0 | 0.00 | 0 | 8.29 | 35 | 7.69 | 32 | 2.55 | 11 | 11.66 | 49 |
家务 | 10.33 | 43 | 1.03 | 4 | 0.24 | 1 | 1.10 | 5 | 1.41 | 6 | 0.17 | 1 |
购物 | 0.75 | 3 | 0.30 | 1 | 0.03 | 0 | 0.13 | 1 | 0.23 | 1 | 0.10 | 0 |
移动 | 0.25 | 1 | 0.58 | 2 | 1.73 | 7 | 1.75 | 7 | 0.50 | 2 | 1.15 | 5 |
娱乐 | 0.50 | 2 | 9.75 | 41 | 2.80 | 12 | 0.40 | 2 | 3.73 | 16 | 0.35 | 1 |
合计 | 24 | 100 | 24 | 100 | 24 | 100 | 24 | 100 | 24 | 100 | 24 | 100 |
表2
城中村流动人口休息日时间分配的聚类分析结果"
H1(31人) | H2(71人) | H3(67人) | H4(16人) | H5(35人) | H6(83人) | |||||||
---|---|---|---|---|---|---|---|---|---|---|---|---|
小时数 (h) | 百分比 (%) | 小时数 (h) | 百分比 (%) | 小时数 (h) | 百分比 (%) | 小时数 (h) | 百分比 (%) | 小时数 (h) | 百分比 (%) | 小时数 (h) | 百分比 (%) | |
睡眠 | 7.94 | 33 | 9.80 | 41 | 8.81 | 37 | 10.28 | 43 | 10.30 | 43 | 11.54 | 48 |
私事 | 2.61 | 11 | 2.61 | 11 | 3.13 | 13 | 3.25 | 14 | 6.33 | 26 | 2.61 | 11 |
工作 | 12.05 | 50 | 0.05 | 0 | 8.03 | 33 | 0.00 | 0 | 0.89 | 4 | 0.16 | 1 |
家务 | 0.21 | 1 | 0.48 | 2 | 0.49 | 2 | 7.09 | 30 | 0.80 | 3 | 1.25 | 5 |
购物 | 0.00 | 0 | 0.18 | 1 | 0.01 | 0 | 0.91 | 4 | 0.81 | 3 | 1.86 | 8 |
移动 | 0.81 | 3 | 0.47 | 2 | 1.68 | 7 | 0.72 | 3 | 1.23 | 5 | 1.24 | 5 |
娱乐 | 0.39 | 2 | 10.42 | 43 | 1.86 | 8 | 1.75 | 7 | 3.64 | 15 | 5.34 | 22 |
合计 | 24 | 100 | 24 | 100 | 24 | 100 | 24 | 100 | 24 | 100 | 24 | 100 |
[1] | Hägerstrand T.What about people in regional science?[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1970,24(1):7-21. |
[2] | 柴彦威,刘志林,李峥嵘,等.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3] | Pred A.City systems in advanced economics: past growth, present proces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ptions[M]. London: Hutchinson,1977. |
[4] | Shapcott M,Steadman P.Rhythms of urban activity[M] //Carlstein T et al. Timing space and spacing time Ⅱ:human activity and time geography.London:Edward Arnold,1978. |
[5] | Chapin F S.Human activity patterns in the city[M]. NY: John Wiley and Sons, 1974. |
[6] | Gärling T, Brnns K, Garvill J et al. Household activity scheduling[M]. Yokohama: The Fifth World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1989. |
[7] | Jakle J A, Brunn S D,Roseman C C.Human spatial behavior:a social geography[M].MA:Duxbury Press,1976. |
[8] | Buliung R N, Kanaroglou P S.A GIS toolkit for exploring geographies of household activity/travel behavior[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06, 14: 35-51. |
[9] | Cullen I G.The treatment of time in the explanation of spatial behavior[M]//Carlstein T et al. Timing space and spacing time (vol. 2) : Human activity and time geography. London: Edward Arnold,1978. |
[10] | Kitamura R.An evaluation of activity-based travel analysis[J]. Transportation, 1988,15(1): 9-34. |
[11] | Miller H J.Modeling accessibility using space-time prism concepts with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1991,(5): 287-301. |
[12] | 冈本耕平. 都市空间の认知と行动[M]. 东京:古今书院, 2000. |
[13] | 森川洋. 東広島市にける中心地の勢力圏と消費者行動[M]. 広島: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1981. |
[14] | Golledge R G.Learning about an Environment[M]//Thrift N et al. Timing Space and Spacing Time. London: Edward Alnold, 1978. |
[15] | 柴彦威,李昌霞.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购物行为的空间特征——以北京、深圳和上海为例[J].地理学报,2005,60(3):401~408. |
[16] | 柴彦威,翁桂兰,龚华.深圳居民购物消费行为的时空间特征[J].人文地理,2004,19(6):79~84. |
[17] | 柴彦威. 中日城市结构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18] | 冯健,陈秀欣,兰宗敏.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2007,62(10):1083~1096. |
[19] | 李峥嵘,柴彦威.大连城市居民周末休闲时间的利用特征[J].经济地理,1999,19(5):80~84. |
[20] | 刘志林,柴彦威,龚华.深圳市民休闲时间利用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0,15(6):73~78. |
[21] | 仵宗卿,柴彦威,张志斌.天津市民购物行为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6):534~539. |
[22] | 王德,朱玮,黄万枢.南京东路消费行为的空间特征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149):31~36. |
[23] | 张文尝,王成金,马清裕.中国城市居民出行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6):737~742. |
[24] | 刘玉亭. 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25] | 张纯,柴彦威,李昌霞.北京城市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路径及其时空特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116~119. |
[26] | 崔功豪. 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J].地理学报,1990,22(5):399~411. |
[27] | 冯健,周一星.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J].地理研究,2003,22(4):465~483. |
[28] | 许妍,李雪铭,高俊峰,等.近10年来大连城市居住小区时空变动与演化模式[J].地理科学,2009,29(6):825~832. |
[29] | 冯健.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30] | 顾朝林,王法辉,刘贵利.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J].地理学报,2003,58(6):119~128. |
[31] | 李志刚,吴缚龙.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6,61(2):199~211. |
[32] | 沈洁,柴彦威.郊区化背景下北京市民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利用特征[J].人文地理,2006,21(5):113~116. |
[33] | 王兴中.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
[34] | 吴缚龙. 城市发展中的分散化现象[J].城市问题,1990,(2):12~16. |
[35] | 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1999,23(12):23~26. |
[36] | 许学强,胡华颖,叶嘉安.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子生态分析[J].地理学报,1989,44(4):385~399. |
[37] | 闫小培,魏立华,周锐波.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关系协调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 城市规划,2004,28(3):30~38. |
[38] | 顾朝林,熊江波.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J].地理研究,1989,8(3):95~99. |
[39] | 蓝宇蕴. 城中村空间结构的社会因素分析[J].学术研究,2008,(3):90~95. |
[40] | 李俊夫. 城中村的改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41] | 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168~179. |
[42] | 千庆兰,陈颖彪.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初步研究——以北京“浙江村”和广州石牌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3,27(11):60~64. |
[43] | 魏立华,阎小培.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区——“城中村”的形成与演进[J].管理世界,2005,(8):48~57. |
[44] | 吴晓. “边缘社区”探察——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J].城市规划,2003,27(7):40~45. |
[45] | 严明昆. 基于空间分析的城中村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
[46] | 冯健. 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5,25(2):142~154. |
[47] |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 2001,56(1):64~74. |
[48] | 李雪铭,李建宏.大连城市空间意象分析[J].地理学报,2006,61(8):809~817. |
[49] | 李郇,许学强.广州市城市意象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1993,8(3):27~35. |
[1] | 罗小龙, 曹姝君, 顾宗倪. 回流城镇化:中部地区城镇化开启新路径[J]. 地理科学, 2020, 40(5): 685-690. |
[2] |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林存贞. 流动人口流出地住房投资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福建省的调查[J]. 地理科学, 2020, 40(3): 401-408. |
[3] | 古恒宇, 李琦婷, 沈体雁. 东北三省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2): 261-269. |
[4] | 周李, 吴殿廷, 虞虎, 王永明, 马腾, 胡灿. 基于网络游记的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演化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20, 40(2): 298-307. |
[5] | 陈昊曦, 袁振杰, 蔡晓梅. 广州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地方认同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27-2036. |
[6] | 李在军, 尹上岗, 张晓奇, 秦兴方.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房租收入比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1): 103-111. |
[7] | 李志刚, 梁奇, 林赛南. 转型期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特征与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1): 40-49. |
[8] |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居住选择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基于一项对福建省流动人口的调查[J]. 地理科学, 2019, 39(9): 1464-1472. |
[9] | 王新贤, 高向东. 中国流动人口分布演变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基于省际、省内流动的对比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12): 1866-1874. |
[10] | 古恒宇, 刘子亮, 沈体雁. 中国省际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11): 1702-1710. |
[11] | 赵美风, 汪德根. 北京城区流动人口扩散格局及驱动机制[J]. 地理科学, 2019, 39(11): 1729-1738. |
[12] | 朱竑,张博,马凌.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议题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19, 39(1): 1-11. |
[13] | 张艳, 刘志林. 市场转型背景下北京市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机会与职住分离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 11-19. |
[14] | 刘云刚, 周雯婷, 黄徐璐, 全志英. 全球化背景下在华跨国移民社区的空间生产——广州远景路韩国人聚居区的案例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7): 976-986. |
[15] | 田明. 地方因素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7): 997-10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