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2, Vol. 32 ›› Issue (4): 485-491.doi: 10.13249/j.cnki.sgs.2012.04.485
收稿日期:
2011-02-23
修回日期:
2011-10-04
出版日期:
2012-04-20
发布日期:
2012-04-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史利莎(1985-),女,陕西宝鸡人,规划设计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生态规划、生态旅游等方面的规划。E-mail:
基金资助:
Li-sha SHI(), Ying PENG, Lu HUANG, Li-jiao YAN(
)
Received:
2011-02-23
Revised:
2011-10-04
Online:
2012-04-20
Published:
2012-04-20
摘要:
甘肃省迭部县扎尕那村是中国藏区传统村寨聚落的典型代表之一,基于多功能景观概念和中国风水理论,从区域环境层次、居住区域层次、组团邻里层次和住屋单元层次4个层次对扎尕那聚落空间进行解构。研究表明,在区域环境层次上,其空间要素组成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表现出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在居住区域层次上,受自然力与传统理念的影响,村落的聚落为簇群模式发展,形成典型的线性“飘积”聚落形态;在组团邻里层次上,每个独立的自然村落都由1~2个连续的界面贯穿村落;在住屋单元层次上,扎尕那藏式榻板房院落空间水平结构大致分为左右结构和前后结构两类,包括居住活动区和种植区两部分,垂直结构依照起居、宗教和生产储藏功能一般为二或三层。为扎尕那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模式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保护和规划建议,即将扎尕那聚落整体作为一个传统生态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区;利用民族信仰进行生态保护;合理地进行空间生态引导规划,实现生态人居聚落模式的完善。
中图分类号:
史利莎, 彭莹, 黄璐, 严力蛟. 甘肃省迭部县扎尕那生态人居多层次景观空间解构[J]. 地理科学, 2012, 32(4): 485-491.
Li-sha SHI, Ying PENG, Lu HUANG, Li-jiao YAN. Landscape Spatial Analysis on Different Levels for Zhagana Ecological Settlement, Diebu, Gansu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4): 485-491.
[1] | 王冬. 传统聚落中的模仿和类比[J].华中建筑,1998,16(2):1~31. |
[2] | 丁圣彦. 整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J].地理科学,2005,25(1):36~42. |
[3] | 郑向敏,华安民,郑耀星,等.迭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暨扎尕那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M].华侨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2009. |
[4] | 甘南藏族自治州志编纂委员会.甘南藏族自治州志·民族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986. |
[5] | 陈锦,宁学义,徐通,等.迭部县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65~88. |
[6] | 迭部县宗教文化源流[M].迭部县宗教局,2009. |
[7] | 张盼盼,胡远满.多功能景观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454~12457. |
[8] | Tress B,Tress G.Capitalising on multiplicity:a transdisciplinary systems approach to landscape research[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7):143-157. |
[9] | 王紫雯. 多功能景观概念在可持续景观规划中的运用[J].城市规划,2008,(2):27~33. |
[10] | 李葱葱.文化内涵:景观设计的生命力[J].小城镇建设,2003,(1):44~49. |
[11] | 谭良斌,周伟,刘加平.传统民居聚落的生态再生和规划研究[J].规划师,2005,21(10):22~24. |
[12] | 刘福智,刘学贤,刘加平.传统聚落文化浅析[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24(4):23~26. |
[13] | 俞孔坚. 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
[14] | 金其铭. 中国农村聚落地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8~130. |
[15] | 沈茂英. 山区聚落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177. |
[16] | 韩晓莉,李志民,王军.河源干旱地区人居环境调查与研究——甘南藏族山地聚落的生态适应性浅析[J].华中建筑,2007,25(1):165~168. |
[17] | 何小昕. 风水探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
[18] | 段进,揭明浩.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
[19] | 桑吉才让. 甘南藏族民居建筑述略[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78~83. |
[20] | 杨帆. 以京西千年古村杨家峪为例探讨理想景观模式[J] .山西建筑,2009,35(9):8~9. |
[1] | 王苗苗, 周蕾, 王绍强, 汪小钦. 东北地区生长季长度变化及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分析[J]. 地理科学, 2018, 38(2): 284-292. |
[2] | 李晓炜, 侯西勇, 邸向红, 苏红帆. 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失衡——以莱州湾海岸带为例[J]. 地理科学, 2016, 36(8): 1197-1204. |
[3] | 关健飞, 王继华, 张雪萍, 王淼, 周小倩, 纪垚. 旅游干扰对五大连池药泉山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6, 36(5): 772-779. |
[4] | 胡云锋, 徐芝英. 蒙古高原地形与植被指数的特征尺度及多尺度耦合关系[J]. 地理科学, 2014, 34(12): 1511-1517. |
[5] | 帅红, 李景保. 典型年洞庭湖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 地理科学, 2014, 34(2): 170-177. |
[6] | 闫妍, 朱教君, 闫巧玲, 郑晓, 宋立宁. 基于遥感和GIS方法的科尔沁沙地边界划定[J]. 地理科学, 2014, 34(1): 122-128. |
[7] | 谢余初, 巩杰, 王合领, 孙朋, 钱大文. 绿洲城市不同道路扩展轴的景观梯度变化对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12): 1434-1441. |
[8] | 牟晓杰, 孙志高, 刘兴土. 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土壤碳、氮的空间分异特征[J]. 地理科学, 2012, 32(12): 1521-1529. |
[9] | 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 海米提·依米提, 迪拉娜·尼加提, 魏彬. 昆仑山北麓克里雅绿洲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地理科学, 2012, 32(9): 1148-1154. |
[10] | 曾永年, 何丽丽, 靳文凭, 吴孔江, 徐艳艳, 于菲菲.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城镇景观空间扩张过程定量分析[J]. 地理科学, 2012, 32(5): 544-549. |
[11] | 陈颖彪, 李雁, 千庆兰, 郭冠华. 基于TM数据的广州市番禺区土地覆被格局分析[J]. 地理科学, 2012, 32(4): 458-463. |
[12] | 周德成, 赵淑清, 朱超.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4): 442-449. |
[13] | 曾永年, 何丽丽, 靳文凭, 吴孔江, 徐艳艳, 于菲菲.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城镇景观空间扩张过程定量分析[J]. 地理科学, 0, 0(): 0-0. |
[14] | 叶茂, 徐海量, 龚君君, 安红燕. 不同胸径胡杨径向生长的合理生态水位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2): 172-177. |
[15] | 吴海珍, 阿如旱, 郭田保, 孙紫英. 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1, 31(1): 110-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