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2, Vol. 32 ›› Issue (5): 584-590.doi: 10.13249/j.cnki.sgs.2012.05.584
收稿日期:
2011-06-13
修回日期:
2012-02-10
出版日期:
2012-05-20
发布日期:
2012-05-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 彬(1975-),男,山东曹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文化地理和人口迁移与文化景观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11-06-13
Revised:
2012-02-10
Online:
2012-05-20
Published:
2012-05-20
摘要:
聚落是识别区域文化景观同一性的重要指标。中国闽台石器时代文化因受区域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借用“文化基因”的概念,运用GIS技术对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空间特征、文化特质和历史渊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产生时间上具有继承性;在空间扩散、迁移及居住地空间选择上,闽台石器文化遗址都呈现了山岗、沿河流阶地和滨海分布模式,并经历了由点经线到面的扩散和迁移过程;在器具、技术工艺和作物类型等方面亦存在着广泛的相似性和共同性。石器遗址文化表明闽台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
中图分类号:
王彬, 刘莎. “基因图谱”视角下闽台石器时代文化空间结构分析[J]. 地理科学, 2012, 32(5): 584-590.
Bin WANG, Sha LIU.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aiwan and Fujian of China During Paleolithic and Neolithic Epoches Based on the Genes Atla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5): 584-590.
表2
新石器时代早期闽台主要古遗址文化特征对比"
地区 | 史前文化系统 | 文化特征 | |||
---|---|---|---|---|---|
使用工具 | 陶器 | ||||
打制石器 | 磨制石器 | 纹饰 | 器形 | ||
台湾 | 大坌坑文化系统 | 石斧、石刀、砾石 砍伐器 | 斧、锛、网坠 | 粗绳纹、少量贝纹 | 钵、罐、釜、碗 |
芝山岩文化系统 | 石斧、石锛、网坠、 砍砸器等 | 石斧、石凿、石刀、 石锛、石镞等 | 彩绘 | 罐、钵、碗、豆 | |
圆山文化系统 | 石锛、有肩石斧、有段 石锛、石锄 | 石锄、石锛、网坠 | 刻划纹、彩绘 | 圜底罐、钵 | |
凤鼻头文化系统 | 石刀、石锄、长方形 石锛、网坠 | 石刀、石锄、长方形 石锛、网坠 | 印文、刻划纹、细绳纹 | 罐、钵 | |
福建 | 壳丘头文化系统 | 石锛为主 | 砍砸器、刮削器、钻孔 锥形器等 | 绳纹 | 釜、罐、碗、盘、豆 |
金门富国墩遗址 文化系统 | 有段石锛、砍砸器、 刮削器 | 砍砸器、刮削器、 钻孔锥形器等 | 粗绳纹、贝齿印纹 | 釜、罐、碗、盘、豆、甑 | |
昙石山文化系统 | 少见打制石器 | 石锛、石斧、石铲、石刀、 石镞、穿孔“贝器”等 | 绳纹、刻划纹、彩绘 | 釜、豆、壶、圈足器、 圜底器 |
[1] | 刘丹萍. “地方”的视角表征与社会构建[J].旅游科学,2007,21(4):63~71. |
[2] | 唐晓峰,李平.文化转向与后现代主义地理学[J].人文地理,2000,15(1):79~80. |
[3] | 李雪铭,李建宏.自然地理学的文化转向[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6):740~746. |
[4] | 苗长虹,王兵.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J].经济地理,2003,23(5):577~581. |
[5] | 陈文江,何袆金.现代性视角的文化转向[J].社会科学家,2009,143(3):117~119. |
[6] | 张晓红. 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2~4,15~87 |
[7] | 邓辉,陈义勇,贾敬禹,等. 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J].地理学报,2009,64(9):1113~1125. |
[8] | 胡珂,莫多闻,毛龙江,等. 无定河流域全新世中期人类聚落选址的空间分析及地貌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2011,31(4):415~420. |
[9] | 朱竑. 海南岛文化区域划分[J].人文地理,2001,16(3):44~48. |
[10] | 李中轩,朱诚,闫慧. 汉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遗址的空间格局[J].地理科学,2011,31(2):239~243. |
[11] | 陈千盛. 闽台海岸带气候的异同[J].台湾海峡,1994,13(6):151~157. |
[12] | 刘登翰. 论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J].东南学术,2002,(6):109~119. |
[13] | 何绵山. 闽台区域文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115. |
[14] | 杨彦杰. 闽南移民与闽台区域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85~90. |
[15] | 卢建一. 试论清代闽台区域一体化的形成[J].东南学术,2004,(2):149~154. |
[16] | 林国平. 文化台湾[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1~65. |
[17] | 林仁川.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1~285. |
[18] | 姚同发. 台湾历史文化渊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1~128 |
[19] | 汪毅夫. 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1~9. |
[20] | 廖秋子. 从南音文化的同一性看闽台文化的统一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29~132. |
[21] | 陈存洗. 从考古学看台湾文化的起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103~109. |
[22] | 陈国强. 闽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与文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4):96~102. |
[23] | 林明美. 淡水河口的史前文化与族群[M].台北:台北县立十三行博物馆,2002:38~76. |
[24] | 刘沛林. 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4(4):18. |
[25] | 翟文燕,张侃侃,常芳.基于地域“景观基因”理念下的古城文化空间认知结构[J].人文地理,2010,25(2):78~81. |
[26] | 胡最,刘沛林,陈影.传统聚落基因信息图谱单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79~83. |
[27] |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基于空间分析的史前郑洛地区连续文化聚落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 649~655. |
[28] | 申秀英,刘沛林,邓远贵.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4):109~112. |
[29] | 谢惠雅. 试述闽台古民居的建筑风格[J].南方文物,2009,(3):162~166. |
[30] |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历史地图集[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3:160. |
[31] | 陈孔立. 清代台湾社会移民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1~45. |
[1] | 王伟, 王成金. 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795-1802. |
[2] | 柳林, 杜方叶, 宋广文, 龙冬平, 姜超, 肖露子. 犯罪共生空间的类型识别及其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8, 38(8): 1199-1209. |
[3] | 车磊, 白永平, 周亮, 汪凡, 纪学朋, 乔富伟. 中国绿色发展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分析[J]. 地理科学, 2018, 38(11): 1788-1798. |
[4] | 杨清可, 段学军, 李平星, 王磊. 江苏省土地开发度与利用效益的空间特征及协调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696-1704. |
[5] | 浩飞龙, 王士君. 长春市零售商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J]. 地理科学, 2016, 36(6): 855-862. |
[6] | 韩楠, 于维洋. 中国工业废气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2): 196-203. |
[7] | 赵静, 闫小培, 朱莹. 深圳市城中村“非正规住房”空间特征与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2): 1802-1810. |
[8] | 周彬, 钟林生, 陈田, 张爱平. 浙江省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J]. 地理科学, 2015, 35(5): 599-607. |
[9] | 王强, 伍世代, 李婷婷, 徐玲琳. 闽台能源消费变化与驱动力对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6): 702-710. |
[10] | 张艳, 柴彦威. 北京城市中低收入者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1, 31(9): 1056-1064. |
[11] | 王强, 伍世代, 徐玲琳. “大三通”背景下闽台港口体系结构演变及其空间对接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5): 513-519. |
[12] | 陈春林, 梅林, 刘继生, 韩阳. 转型期长春市就业结构的空间分异[J]. 地理科学, 2011, 31(5): 581-588. |
[13] | 郑衡泌. 宋代妈祖信仰传播的地理过程及其推力分析[J]. 地理科学, 2010, 30(2): 300-305. |
[14] | 陈再齐, 闫小培, 曹小曙. 广州市港口服务业空间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0, 30(1): 30-38. |
[15] | 夏叡, 李云梅, 王桥, 徐恩惠, 金鑫, 王彦飞. 基于遥感的无锡市土地利用与过境水质响应关系的研究[J]. 地理科学, 2010, 30(1): 129-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