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2, Vol. 32 ›› Issue (7): 853-858.doi: 10.13249/j.cnki.sgs.2012.07.853
收稿日期:
2011-09-15
修回日期:
2011-10-22
出版日期:
2012-07-20
发布日期:
2012-07-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双双(1988-),男,陕西潼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全球变化与区域灾害防治。E-mail:
基金资助:
Shuang-shuang LI(), Jun-ping YAN(
), Jia WAN
Received:
2011-09-15
Revised:
2011-10-22
Online:
2012-07-20
Published:
2012-07-20
摘要:
选取秦岭南麓1 000 m划分方案,运用气候倾向率、线性拟合方程、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等气候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秦岭南北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具有同步性,增温趋势明显;在气温突变方面,关中地区气温突变(1995年)早于陕南(1998年)。通过近10 a秦岭南北气温时空格局演变分析,认为秦岭地区气温变化符合全球变化规律,其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小尺度上人类活动干扰尤为明显(特别体现在快速城市化影响气温上升)。
中图分类号:
李双双, 延军平, 万佳. 全球气候变化下秦岭南北气温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2, 32(7): 853-858.
Shuang-shuang LI, Jun-ping YAN, Jia WA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Change in Qinling Mountain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7): 853-858.
[1] | 符淙斌,董文杰.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J].气象学报,2003, 61(2):245~246. |
[2] | YE Du zheng,JIANG Yundi,Dong Wenjie.The northward shift of climate belts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asonal responses[J].Advances in Atmosphere Science,2003,20(6):959-964. |
[3] | 刘引鸽,葛永刚.秦岭以南地区降水量变化及其灾害效应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8,31(1):50~54. |
[4] | 殷淑燕. 近40年秦岭南坡地区气候变化及与El Nino/La Nina事件相关性分析[J].山地学报, 2002,20(4):403~406. |
[5] | 张立伟,宋春英,延军平.秦岭南北年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8):1007~1011. |
[6] | 延军平,郑宇.秦岭南北地区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5): 576~582. |
[7] | 闫军辉,延军平,曹小星.厄尔尼诺对秦岭南北降水影响及致灾效应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37(5):92~96. |
[8] | 白晶,延军平.1958~2007年秦岭南北气候变化的差异性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6):99~104. |
[9] | 延军平. 秦岭南北环境响应程度比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1. |
[10] | Yan Junping, Liu Yansu.A study on environmental aridity over northern and southern to Qinling Mountains under climate warming[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1,11(2):193-201. |
[11] | 康慕谊,朱源.秦岭山地生态分界线的论证[J].生态学报,2007,27(7):2775~2777. |
[12] | 刘胤汉. 关于陕西省自然地带的划分[J].地理学报,1980,35(3):210~218. |
[13] | 刘胤汉,岳大鹏.综合自然地理学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 |
[14] | 高红燕,蔡新玲.西安城市化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9,64(9):1094~1101. |
[15] | 李星敏,白爱娟.西安市气候变化与城市发展[J].陕西气象,1998, (5): 25~28. |
[16] | 田武文. 西安市气候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问题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4):438~443. |
[17] | 李庆祥,董文杰,李伟,等.近百年中国气温变化中的不确定性估计[J].科学通报,2010,55(16):1544~1554. |
[18] | 翟盘茂,任福民.中国近四十年最高最低温度变化[J].气象学报,1997,55(4):418~429. |
[19] | Lean J L,Rind D H.How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s alter global and regional surface temperatures:1889 to 2006[J].GeophysRes Lett,2008,35,L18701,doi:10.1029/2008 GL 034864. |
[20] | 王绍武,罗勇,唐国利,等.近10年全球变暖停滞了吗?[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2):95~99. |
[21] | 杨周,林振山.北半球过去2000年气温变化的多尺度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2):296~299. |
[22] | 郑景云,邵雪梅,郝志.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10,29(9):1561~1569. |
[23] | 卢爱刚,庞德谦,何元庆,等.全球升温对中国区域温度纬向梯度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6,26(3):345~350. |
[24] | 郭志梅,缪启龙,李雄.中国北方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的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448~454. |
[25] |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62~71. |
[26] | 张学忠,张志英.从秦岭南北坡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分布谈划分亚热带的北界线问题[J].地理学报,1979,34(4): 342~352. |
[27] | Qiang Liu,Zhifeng Yang,Baoshan Cui.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during 1961-2006 in Yellow River Basin,China[J].Journal of Hydrology,2008,361(3-4):330-338. |
[28] | 缪启龙,丁园圆,王勇.气候变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位置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9,28(3):635~642. |
[29] | 丘宝剑. 我国亚热带划分中的一些问题[J].地理研究,1984,3(1):66~76. |
[1] | 左秀玲, 苏奋振, 王琦, 王晨亮, 蒋会平, 石伟. 全球变化下中国南海诸岛珊瑚礁热压力临时避难所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5): 814-822. |
[2] | 姬霖, 段克勤. 1960-2017年渭河流域极端气温变化及其对区域增暖的响应[J]. 地理科学, 2020, 40(3): 466-477. |
[3] | 丁之勇, 董义阳, 鲁瑞洁. 1960~2015年中国天山南、北坡与山区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8, 38(8): 1379-1390. |
[4] | 高文兰, 李双双, 段克勤, 孔锋, 王娟. 基于均一化资料的西安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3): 464-473. |
[5] | 张慧, 靳英华, 神祥金, 李光棣, 周道玮. 中国植被类型区大气增温趋势及其不对称性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2): 272-283. |
[6] | 邓海军, 陈亚宁, 陈忠升. 增温增湿环境下天山山区降雪量变化[J]. 地理科学, 2018, 38(11): 1933-1942. |
[7] | 高文华, 李开封, 崔豫. 1960~2014年河南极端气温事件时空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259-1269. |
[8] | 张丽娟, 于洋, 粟练灵, 郝甜甜, 郑红. 1960~201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7, 37(6): 952-959. |
[9] | 王怀军, 潘莹萍, 陈忠升. 1960~2014年淮河流域极端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7, 37(12): 1900-1908. |
[10] | 张秋良, 边玉明, 代海燕, 王冰, 冯丽红, 王美媛.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7, 37(12): 1909-1916. |
[11] | 黄小燕, 王小平, 王劲松, 冯建英, 王圣杰. 1960~2013年中国沿海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6, 36(4): 612-620. |
[12] | 刘玉英, 李宇凡, 谢今范, 张红. 东北高空湿度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关系[J]. 地理科学, 2016, 36(4): 628-636. |
[13] | 柏玲, 陈忠升, 王祖静, 赵本福. 1980~2013年新疆高空大气温度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6, 36(3): 458-465. |
[14] | 张延伟, 葛全胜, 魏文寿, 郑景云. 应用新方法HOMR-HOM均一化1961~2010年北疆最高和最低气温[J]. 地理科学, 2015, 35(6): 765-772. |
[15] | 刘实, 隋波, 李辑, 涂钢. 东亚冬季风对中国东北冬季气温变化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5, 35(4): 507-5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