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崔鹏,韦方强,何思明,等.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J].山地学报,2008,26(3): 280~282.
|
[2] |
吴树仁,石菊松,姚鑫,等.四川汶川地震地质灾害活动强度分析评价[J].地质通报,2008,27(11): 1900~1906.
|
[3] |
游勇,柳金峰.汶川8级地震对岷江上游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增刊):16~22.
|
[4] |
常晓军,丁俊,魏伦武,等.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初探[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27(1):103~108.
|
[5] |
柳金峰,游勇.汶川地震触发潜在性泥石流研究:以岷江上游关山沟为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增刊):70~75.
|
[6] |
胡凯衡,游勇,庄建琦,等.北川地震重灾区泥石流特征与减灾对策[J].地理科学,2010,30(4):566~570.
|
[7] |
徐永年,匡尚富.泥石流入汇的危险性判别指标[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3):33~38.
|
[8] |
郭志学,曹叔尤,刘兴年,等.泥石流堵江影响因素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4,11:39~45.
|
[9] |
张金山,沈兴菊,谢洪.泥石流堵河影响因素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J].灾害学,2007,22(2):82~86.
|
[10] |
周必凡,李德基,罗德富,等.泥石流防治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
[11] |
游勇,柳金峰,陈兴长.“5·12”汶川地震后北川苏保河流域泥石流危害及特征[J].山地学报, 2010, 28(3): 358~366.
|
[12] |
刘希林,陈宜娟.泥石流风险区划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西部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0,30(4):558~565.
|
[13] |
郝航程,朱方海.基于可拓学理论的边坡潜在破坏模式识别方法[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3(4):698~702.
|
[14] |
付静,刘国东,张贞,等.模糊物元模型在土壤侵蚀等级划分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 2008, 28(3): 138~140.
|
[15] |
黄辉玲,吴次芳. 基于可拓学的生态市建设评价——以哈尔滨市为例[J]. 地理科学,2009,29(5):651~657.
|
[16] |
李如忠,汪明武,金菊良. 地下水环境风险的模糊多指标分析方法[J].地理科学,2010,30(2):229~235.
|
[17] |
徐辉,陈又星.模糊聚类模型及其在国际市场划分中的应用研究[J].地理科学,2010,30(3):350~354.
|
[18] |
崔鹏,庄建琦,陈兴长,等.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0,42(5):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