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2, Vol. 32 ›› Issue (8): 913-920.doi: 10.13249/j.cnki.sgs.2012.08.913
收稿日期:
2011-08-18
修回日期:
2011-10-19
出版日期:
2012-08-20
发布日期:
2012-03-05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孟德友(1982-),男,河南周口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方面的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11-08-18
Revised:
2011-10-19
Online:
2012-08-20
Published:
2012-03-05
摘要:
采用克鲁格曼区域分工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对中部省区2000年,2004年和2008年的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水平进行测度;进而通过构建竞合关系模型结合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对中部省区间的竞合关系进行判断并对其演进态势进行探讨。中部省区间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提升,但省际间区域分工的非均衡性较为显著,山西与各省区间的分工程度较高,提升速度较快;竞合关系分析显示山西与其它省区主要表现为强互补合作关系,而其它省区间则主要表现为竞争型区域经济关系,且竞合关系演进的两极分化态势明显。由此认为,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是加强中部地区经济合作,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图分类号:
孟德友, 陆玉麒. 中部省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与竞合关系演进[J]. 地理科学, 2012, 32(8): 913-920.
De-you MENG, Yu-qi LU. Evolu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Specialization and Cooper-competition in Central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8): 913-920.
表1
2000年、2004年和2008年中部省区制造业区域分工指数"
2000年 | 河南 | 安徽 | 江西 | 山西 | 湖北 | 湖南 |
---|---|---|---|---|---|---|
河南 | - | 0.415 | 0.533 | 0.752 | 0.512 | 0.502 |
安徽 | 0.415 | - | 0.437 | 0.750 | 0.352 | 0.426 |
江西 | 0.533 | 0.437 | - | 0.633 | 0.342 | 0.333 |
山西 | 0.752 | 0.750 | 0.633 | - | 0.750 | 0.604 |
湖北 | 0.512 | 0.352 | 0.342 | 0.750 | - | 0.493 |
湖南 | 0.502 | 0.426 | 0.333 | 0.604 | 0.493 | - |
平均 | 0.543 | 0.476 | 0.456 | 0.698 | 0.490 | 0.472 |
2004年 | 河南 | 安徽 | 江西 | 山西 | 湖北 | 湖南 |
河南 | - | 0.472 | 0.522 | 0.887 | 0.658 | 0.345 |
安徽 | 0.472 | - | 0.411 | 0.883 | 0.449 | 0.395 |
江西 | 0.522 | 0.411 | - | 0.860 | 0.475 | 0.414 |
山西 | 0.887 | 0.883 | 0.860 | - | 0.896 | 0.807 |
湖北 | 0.658 | 0.449 | 0.475 | 0.896 | - | 0.526 |
湖南 | 0.345 | 0.395 | 0.414 | 0.807 | 0.526 | - |
平均 | 0.577 | 0.522 | 0.536 | 0.867 | 0.601 | 0.497 |
2008年 | 河南 | 安徽 | 江西 | 山西 | 湖北 | 湖南 |
河南 | - | 0.477 | 0.569 | 1.036 | 0.632 | 0.378 |
安徽 | 0.477 | - | 0.499 | 0.964 | 0.437 | 0.371 |
江西 | 0.569 | 0.499 | - | 1.056 | 0.631 | 0.475 |
山西 | 1.036 | 0.964 | 1.056 | - | 0.994 | 0.917 |
湖北 | 0.632 | 0.437 | 0.631 | 0.994 | - | 0.511 |
湖南 | 0.378 | 0.371 | 0.475 | 0.917 | 0.511 | - |
平均 | 0.618 | 0.550 | 0.646 | 0.994 | 0.641 | 0.530 |
表2
中部省区间区域专业化分工相对增长率"
2000~2004年 | 河南 | 安徽 | 江西 | 山西 | 湖北 | 湖南 |
---|---|---|---|---|---|---|
河南 | - | 0.740 | -0.143 | 1.753 | 1.896 | -2.039 |
安徽 | 0.740 | - | -0.338 | 1.727 | 1.260 | -0.403 |
江西 | -0.143 | -0.338 | - | 2.948 | 1.727 | 1.052 |
山西 | 1.753 | 1.727 | 2.948 | - | 1.896 | 2.636 |
湖北 | 1.896 | 1.260 | 1.727 | 1.896 | - | 0.429 |
湖南 | -2.039 | -0.403 | 1.052 | 2.636 | 0.429 | - |
2004~2008年 | 河南 | 安徽 | 江西 | 山西 | 湖北 | 湖南 |
河南 | - | 0.079 | 0.746 | 2.365 | -0.413 | 0.524 |
安徽 | 0.079 | - | 1.397 | 1.286 | -0.190 | -0.381 |
江西 | 0.746 | 1.397 | - | 3.111 | 2.476 | 0.968 |
山西 | 2.365 | 1.286 | 3.111 | - | 1.556 | 1.746 |
湖北 | -0.413 | -0.190 | 2.476 | 1.556 | - | -0.238 |
湖南 | 0.524 | -0.381 | 0.968 | 1.746 | -0.238 | - |
表3
2000年、2004年和2008年中部省区制造业竞合关系指数"
2000年 | 河南 | 安徽 | 江西 | 山西 | 湖北 | 湖南 |
---|---|---|---|---|---|---|
河南 | - | -0.496 | 0.168 | 1.478 | -0.289 | 0.066 |
安徽 | -0.496 | - | 0.364 | 1.302 | -1.040 | 0.348 |
江西 | 0.168 | 0.364 | - | 0.807 | -1.150 | -2.404 |
山西 | 1.478 | 1.302 | 0.807 | - | 0.486 | 0.734 |
湖北 | -0.289 | -1.040 | -1.150 | 0.486 | - | -0.778 |
湖南 | -0.066 | 0.348 | -2.404 | 0.734 | -0.778 | - |
2004年 | 河南 | 安徽 | 江西 | 山西 | 湖北 | 湖南 |
河南 | - | -0.372 | -0.162 | 1.784 | -0.199 | -1.668 |
安徽 | -0.372 | - | -0.125 | 1.236 | -1.247 | -0.301 |
江西 | -0.162 | -0.125 | - | 1.314 | -0.798 | -0.269 |
山西 | 1.784 | 1.236 | 1.314 | - | 0.432 | 1.402 |
湖北 | -0.199 | -1.247 | -0.798 | 0.432 | - | -1.025 |
湖南 | -1.668 | -0.301 | -0.269 | 1.402 | -1.025 | - |
2008年 | 河南 | 安徽 | 江西 | 山西 | 湖北 | 湖南 |
河南 | - | -0.681 | -0.027 | 2.310 | 0.170 | -0.952 |
安徽 | -0.681 | - | -0.076 | 1.195 | -1.193 | -1.066 |
江西 | -0.027 | -0.076 | - | 1.109 | -0.590 | -0.237 |
山西 | 2.310 | 1.195 | 1.109 | - | 0.503 | 1.036 |
湖北 | 0.170 | -1.193 | -0.590 | 0.503 | - | -0.602 |
湖南 | -0.952 | -1.066 | -0.237 | 1.036 | -0.602 | - |
表4
中部省区间竞合关系状态转移概率矩阵"
2000~2004年 | 强互补合作型 | 一般互补合作型 | 一般竞争型 | 强竞争型 |
---|---|---|---|---|
强互补合作型 | 1.000 | 0.000 | 0.000 | 0.000 |
一般互补合作型 | 0.000 | 0.250 | 0.750 | 0.000 |
一般竞争型 | 0.000 | 0.000 | 0.667 | 0.333 |
强竞争型 | 0.000 | 0.000 | 0.250 | 0.750 |
2004~2008年 | 强互补合作型 | 一般互补合作型 | 一般竞争型 | 强竞争型 |
强互补合作型 | 1.000 | 0.000 | 0.000 | 0.000 |
一般互补合作型 | 1.000 | 0.000 | 0.000 | 0.000 |
一般竞争型 | 0.000 | 0.167 | 0.500 | 0.333 |
强竞争型 | 0.000 | 0.000 | 0.000 | 1.000 |
[1] | 吴殿廷,宋金平,孙久文,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60~247. |
[2] | 李颋. 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理论评述[J].兰州学刊,2010,(3):66~70. |
[3] | 杨开忠. 中国地区工业结构变化与区际增长和分工[J].地理学报,1993,48(6):481~490. |
[4] | 王海鸿. 中国工业区际分工程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7,(3):38~42. |
[5] | 吴三忙. 制造业地理集聚与地区专业化分工水平:1995-2005[J].改革,2007,(12):24~30. |
[6] | 郭志仪,姚敏.我国工业的地区专业化程度[J].经济管理,2007,(15):17~22. |
[7] | 徐圆. 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程度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3):57~63. |
[8] | 樊福卓. 中国工业地区专业化结构分解:1985-2006年[J].经济与管理,2009,23(9):15~19. |
[9] | 王铮,李刚强,谢书玲,等.中国新经济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8):831~839. |
[10] | 舒元,杨扬.城市间产业集聚与产业分工演化[J].国际经贸探索,2009,25(2):28~34. |
[11] | 李娜,陈雯,禚振坤.江苏省沿江开发区制造业空间分工初探[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24(1):51~58. |
[12] | 李清娟. 长三角产业同构向产业分工深化转变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4):47~56. |
[13] | 殷醒民. 论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产业分工模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53. |
[14] | 欧阳南江. 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域分工研究[J].地理学报,1996,51(1):44~50. |
[15] | 唐根年,沈沁,管志伟.中国东南沿海产业空间集聚适应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研发[J].地理科学,2010,30(2):168~174. |
[16] | 商薇,李福柱,孙毅.山东半岛城市群优势产业分析及其产业分工调控研究[J].经济师,2008,(3):262~264. |
[17] | 李学鑫. 中原城市群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分工演进[J].统计与决策,2008,(12):96~99. |
[18] | 王法辉,胡忆东.芝加哥制造业发展过程及区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2):175~183. |
[19] | 方创林,张小雷.西陇海兰新经济带节点城市的发展方向与产业分工[J].地理研究,2003,22(4):455~464. |
[20] | 袁丰,陈江龙,吴威等.江苏省沿江开发区空间分工、制造业集聚与转移[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5):403~408. |
[21] | 樊福卓. 地区专业化的度量[J].经济研究,2007,(9):71~83. |
[22] | 踪家峰,曹敏.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22~128. |
[23] | 朱慧,董学兵.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对外开放[J].浙江社会科学,2010,(4):19~26. |
[24] | 李鸿阶,林在明.海霞西岸经济区域东部区域竞争合作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24~128. |
[25] | 朱俊成.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合作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24(3):92~97. |
[26] | 张磊,张明龙.长三角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3,(11):49~52. |
[27] | 丁洪建,余振国.城市对外经济联系量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匹配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3):44~51. |
[28] | 邓春玉. 城市群际空间经济联系与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8):83~90. |
[29] | 徐茜. 省际外联经济量与地缘经济关系的匹配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4):542~546. |
[30] | 田硕,宿慧爽.基于产业结构差异的长吉图区域合作潜力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0,(7):58~61. |
[31] | 车冰清,朱传耿,杜艳等.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潜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46~51. |
[32] | 蒲英霞,马荣华,葛莹,等.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的江苏区域趋同时空演变[J].地理学报,2005,60(5):817~826. |
[33] | 程叶青,邓吉祥.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格局特征[J].地理学报,2010,65(12):1591~1601. |
[1] | 张姗姗, 朱晓东, 张磊, 朱钰. 苏锡常地区制造业污染减排综合分析与评价[J]. 地理科学, 2020, 40(2): 238-247. |
[2] | 周伟, 赵艳, 宁煊. 京津冀城市群制造业结构变迁与空间集聚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921-1929. |
[3] | 王国霞, 李曼. 省际人口迁移与制造业转移空间交互响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2): 183-194. |
[4] | 姜宛贝, 韩梦瑶, 唐志鹏, 刘卫东. 国际制造业区位变迁的碳排放效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10): 1553-1560. |
[5] | 张杰, 唐根年. 浙江省制造业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8, 38(7): 1107-1117. |
[6] | 张姗姗, 张磊, 张落成, 高爽. 苏南太湖流域污染企业集聚与水环境污染空间耦合关系[J]. 地理科学, 2018, 38(6): 954-962. |
[7] | 李建新, 杨永春, 蒋小荣, 王宝君, 张薇. 1998~2013年中国地级单元制造业规模与结构高级度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J]. 地理科学, 2018, 38(12): 2014-2023. |
[8] | 李伟, 贺灿飞.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J]. 地理科学, 2017, 37(9): 1289-1299. |
[9] | 刘清春, 张莹莹, 李传美.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山东省制造业时空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5): 691-700. |
[10] | 杨凡, 杜德斌, 段德忠, 林晓. 城市内部研发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与区位选择模式——以北京、上海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4): 492-501. |
[11] | 项晓敏, 金晓斌, 张志宏, 范业婷, 谢锦园, 周寅康. 基于土地出让视角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J]. 地理科学, 2017, 37(3): 347-355. |
[12] | 林兰, 曾刚, 吕国庆. 基于创新“二分法”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10): 1469-1477. |
[13] | 段小薇, 苗长虹, 赵建吉. 河南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时空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1): 72-82. |
[14] | 马双, 曾刚, 吕国庆. 基于不同空间尺度的上海市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演化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8): 1155-1164. |
[15] | 唐志鹏, 宋涛. 金融危机前后基于垂直专业化的中国出口价值份额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8): 1148-11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