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2, Vol. 32 ›› Issue (9): 1055-1065.doi: 10.13249/j.cnki.sgs.2012.09.1055
收稿日期:
2011-11-29
修回日期:
2012-03-29
出版日期:
2012-09-20
发布日期:
2012-09-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关兴良(1985-),男,江西吉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Xing-liang GUAN1,2(), Chuang-lin FANG1(
), Kui LUO1,2
Received:
2011-11-29
Revised:
2012-03-29
Online:
2012-09-20
Published:
2012-09-20
摘要: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其基础是准确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空间场能是区域中心城市借助区域联系“通道”带动外围地区发展而产生的“势能差”的抽象表达,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的有效手段。基于空间场能的内涵及表征方法,从省际、市际、县际等尺度探讨了中国宏观经济、三大地带与南北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区域经济变化的空间作用机制以及区域经济格局的类型划分。结果表明:①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在扩大,但不同研究尺度反映的经济差异大小有所差别;② 三大地带的内部经济差异呈显著的“反自然梯度”特征,南北差异由“南北平分秋色”向“南强北弱”演变,南方与北方内部经济发展差异均呈扩大趋势;③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经济增长局部聚集模式呈现分异性与规律性;④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可划分为5大类型区23个亚单元,不同类型区未来应实施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关兴良, 方创琳, 罗奎. 基于空间场能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评价[J]. 地理科学, 2012, 32(9): 1055-1065.
Xing-liang GUAN, Chuang-lin FANG, Kui LU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parity of China:An Application of Spatial Field[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9): 1055-1065.
表1
城市结节性指数综合指标体系"
目标层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
城市结节性指数综合指标体系 | 经济发展状况 | 国内生产总值X1(万元)、人均GDP X2(元)、年末总人口X3(万人)、工业总产值X4(万元)、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X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6(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X7(万元) |
社会发展状况 | 人口城镇化水平X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9(元)、本地电话用户数X10(万户)、影剧院数X1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X12 (千册)、医生数X13(人) | |
基础投资状况 | 建成区面积X14 (km2)、年末单位从业人员X15(万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6(万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X17(万美元)、供水总量X18 (万t)、全年用电总量X19(万千瓦时) | |
投资环境状况 | 客运总量*X20(万人)、货运总量* X21 (万t)、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X22(万m2)、年末实有公共营运汽电车X23(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X24(%) | |
科技信息化状况 | 邮电业务总量X25(万元)、科研综合技术从业人数X26(人)、教育事业费支出X27(万元)、国家高等院校数量X28 (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X29(人) |
表4
中国各级行政单元三大地带空间场能差异"
年份 | 指标 | 省级单元 | 市级单元 | 县级单元 | ||||||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东部 | 中部 | 西部 | ||
2000年 | 平均值 | 0.560 | 0.098 | 0.055 | 0.296 | 0.121 | 0.079 | 0.388 | 0.220 | 0.119 |
标准差 | 0.526 | 0.213 | 0.091 | 0.380 | 0.247 | 0.106 | 0.393 | 0.265 | 0.112 | |
标准差系数 | 1.064 | 0.458 | 0.604 | 0.780 | 0.490 | 0.741 | 0.989 | 0.831 | 1.062 | |
2009年 | 平均值 | 3.323 | 0.565 | 0.301 | 1.833 | 0.711 | 0.390 | 3.114 | 1.165 | 0.553 |
标准差 | 3.064 | 1.085 | 0.472 | 2.100 | 1.277 | 0.534 | 2.204 | 1.344 | 0.564 | |
标准差系数 | 1.085 | 0.520 | 0.638 | 0.873 | 0.557 | 0.730 | 1.413 | 0.867 | 0.981 |
表5
中国各级行政单元南北空间场能差异"
年份 | 指标 | 省级单元 | 市级单元 | 县级单元 | |||
---|---|---|---|---|---|---|---|
南方 | 北方 | 南方 | 北方 | 南方 | 北方 | ||
2000年 | 平均值 | 0.129 | 0.241 | 0.258 | 0.166 | 0.298 | 0.276 |
标准差 | 0.202 | 0.236 | 0.267 | 0.226 | 0.246 | 0.264 | |
标准差系数 | 0.639 | 1.020 | 0.966 | 0.734 | 1.212 | 1.046 | |
2009年 | 平均值 | 0.839 | 1.246 | 1.567 | 0.935 | 2.485 | 1.346 |
标准差 | 1.148 | 1.172 | 1.492 | 1.127 | 1.399 | 1.307 | |
标准差系数 | 0.731 | 1.064 | 1.050 | 0.829 | 1.776 | 1.030 |
[1] | 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近2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效果的对比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4):504~510. |
[2] | 陆大道,刘卫东.论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的地学基础[J].地理科学,2000,20(6):487~493. |
[3] |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OL]. |
[4] | 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31(5):705~711. |
[5] | 刘卫东. 我国省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历史过程分析(1952~1995)[J].经济地理,1997,17(2):28~32. |
[6] | Kanbur R,Zhang X.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 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and inland-c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3 to 1995[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9,27(4):686-701. |
[7] | 吴殿廷. 试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南北差异[J].地理研究,2001,20(2):238~246. |
[8] | 孙姗姗,朱传耿,李志江.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地理学报,2009,64(8):924~934. |
[9] | Fujita M,Hu D.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1,35(1):3-37. |
[10] | 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
[11] | 刘慧. 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25(4):710~718. |
[12] | Li Y,Wei Y H D.The spatial-temporal hierarchy of regional inequality of China[J].Applied Geography,2010,30(3):303-316. |
[13] |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等.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393~400. |
[14] | 陈国阶,王青.中国山区经济发展差异与非农产业的贡献[J].地理学报,2003,58(2):172~178. |
[15] | Scott R.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 emerging patterns in China’s reforming econom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4,19:362-391. |
[16] | 张欢. 从FDI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路径差异[J].经济问题探索,2007,5:57~62. |
[17] | 杨开忠.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3. |
[18] | 马晓熠,裴韬.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55~1561. |
[19] | Short J R,Breitbach C,Buckman S,et al.From world cities to gateway cities: extending the boundaries of globalization theory[J].City: analysis of urban trends, culture, theory, policy, action,2000,4(3):317-340. |
[20] | Fleishera B,Li H,Zhao M Q.Human capital, 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0,92(2):215-231. |
[21] | 刘卫东,张国钦,宋周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5):609~616. |
[22] | 陆大道. 二OOO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6(2):110~118. |
[23] | 韩元利,胡鹏,黄雪莲,等.基于k阶Voronoi多边形划分的k阶数据场拟合[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4):353~357. |
[24] | 王丽,邓羽,刘盛和,等.基于改进场模型的城市影响范围动态演变——以中国中部地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1,66(2):189~198. |
[25] | 周一星,张莉,武悦.城市中心性与我国城市中心性的等级体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4):1~5. |
[26] | 蒋海兵,徐建刚,祁毅.京沪高铁对区域中心城市陆路可达性影响[J].地理学报,2010,65(10):1287~1298. |
[27] |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中国大陆目前已开通的高铁线路[OL].. |
[28] | 交通部. 1:400万公路交通版地图[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 |
[29] | 国家测绘局.1:400万基本要素版地图[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 |
[30] |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 |
[31] |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
[32] | 张艳萍,王致晶.2000年与2007年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差异比较分析[J].甘肃科技,2010,26(4):6~10. |
[33] | Getis A,Ord J K.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the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189-206. |
[1] | 张子昂, 保继刚. 多重距离对中国入境与出境旅游流的影响:基于组态的视角[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3-21. |
[2] | 刘云刚, 刘玄宇, 张争胜. 渔民视角下中国南海的领域构建[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062-1071. |
[3] | 夏函, 张万顺, 彭虹, 李琳, 黄攀攀, 夏晶晶.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中国城市化地区生态功能评估[J]. 地理科学, 2020, 40(6): 882-889. |
[4] | 罗小龙, 曹姝君, 顾宗倪. 回流城镇化:中部地区城镇化开启新路径[J]. 地理科学, 2020, 40(5): 685-690. |
[5] | 吴媛媛, 宋玉祥. 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5): 768-775. |
[6] | 张新林, 仇方道, 谭俊涛, 王长建. 中国工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3): 335-343. |
[7] | 张莉, 赵英杰, 陆玉麒, 滕野. 中国铁路客运流联结的城市时间可达性[J]. 地理科学, 2020, 40(3): 354-363. |
[8] | 江孝君, 杨青山, 刘杰, 沈方, 刘鉴.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尺度与多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3): 383-392. |
[9] | 姜洪强, 梅林, 杨立青. 中国淘宝店铺服务质量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3): 428-436. |
[10] | 谭俊涛, 赵宏波, 刘文新, 张平宇, 仇方道. 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2): 173-181. |
[11] | 张向敏, 罗燊, 李星明, 李卓凡, 樊勇, 孙健武. 中国空气质量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2): 190-199. |
[12] | 汪凡, 汪明峰. 基于格网的淘宝村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2): 229-237. |
[13] | 吕敏娟, 曹小曙. 黄土高原地区乡村性空间特征及其与可达性格局关系[J]. 地理科学, 2020, 40(2): 248-260. |
[14] | 湛东升, 虞晓芬, 吴倩倩, 金浩然, 张文忠. 中国租赁住房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90-1999. |
[15] | 韩增林, 董梦如, 刘天宝, 李源. 社区生活圈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可达性评价与布局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774-178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