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兴宪,刘毅,牛树海.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06,26(2):251~255.
|
[2] |
胡海峰,胡吉亚.区域技术创新评估文献综述[J].理论学刊,2011,(4):68~72.
|
[3] |
Philip Cooke.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lusters,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4):945-974.
|
[4] |
Solow R M.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12-320.
|
[5] |
Michael Fritsch, Grit Franke.Innovation, reg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D cooperation[J]. Research Policy,2004,(33):77-90.
|
[6] |
李晓钟,张小蒂.江浙区域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7):57~64.
|
[7] |
罗亚非,李敦响.中国中部6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8~21.
|
[8] |
张宗益,周勇,钱灿,等.基于SFA模型的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6,(2):125~128.
|
[9] |
谢建国,周露昭.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绩效───基于DEA的两阶段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7,(6):29~34.
|
[10] |
林云,金祥荣.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马太效应”───基于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学家,2008,(3):78~85.
|
[11] |
范德成,唐小旭.中国各省市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66~70.
|
[12] |
吕姝望. 中国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6~71,80.
|
[13] |
徐辉. 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对经济增长效应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
[14] |
朱海就. 区域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科研管理,2004,(3):30~35.
|
[15] |
许崴,林海明.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分析——兼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4):75~80.
|
[16] |
彭启鹏,马宪民.广东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
[17] |
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6.
|
[18] |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
[19] |
李海涛,邓樱. MATLAB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20] |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超越城市体的梦想与现实[N/OL].[2010-1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