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焱. 铜川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 2006.
|
[2] |
魏冶, 张哲, 修春亮. 煤炭城市转型中的社会空间结构——以阜新为例[J]. 地理科学,2011, 31(7): 850~857.
|
[3] |
铜川发展面临的问题[J/OL]..
|
[4] |
彭建, 周尚意. 公众环境感知与建立环境意识——以北京市南沙河环境感知调查为例[J]. 人文地理, 2001,16(3):1~4.
|
[5] |
Engel U,Potschke M.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 Environment: Social Structure, Value Orient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1998,11(3): 315-332.
|
[6] |
Blocker T J,Eckberg D L.Gender and environmentalism: Results from the 1993 general social survey[J].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1997,78(4):841-858.
|
[7] |
Flynn J, Slovic P, Mertz C K. Gender, Race,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s[J].Risk Analysis,2006, 14(6): 1101-1108.
|
[8] |
冯健. 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 2005, 25(2):142~154
|
[9] |
周旗, 郁耀闯. 关中地区公众气候变化感知的时空变异[J].地理研究, 2009,28(1): 45~54.
|
[10] |
郁耀闯, 周旗. 关中平原西部农村居民灾害感知现状浅析——以宝鸡市陈仓区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7(1): 19~23.
|
[11] |
王媛, 方修琦, 田青, 等. 气候变暖及人类适应行为对农作物总产变化的影响[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2): 1645~1650.
|
[12] |
史兴民, 刘戎. 煤矿区居民环境污染的感知研究——以陕西省韩城矿区为例[J]. 地理研究,2012,31(4):641~651.
|
[13] |
尚志海. 煤矿区居民的环境-健康脆弱性初探[J]. 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33(5): 83~88.
|
[14] |
翁定军. 社会定量研究的数据处理原理与方法[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0:111~119.
|
[15] |
黄高明, 梁秋萍. 非参数统计与秩和检验[J]. 广西医学, 1999, (2) : 227~232.
|
[16] |
宋世杰. 煤炭开采对煤矿区生态环境损害分析与防治对策[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07, (4): 44~48.
|
[17] |
袁维春. 煤矿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J]. 矿山机械, 2008, (10): 1~3.
|
[18] |
蔡运龙. 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J].地理科学, 1999, 19(3): 198~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