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沈道齐,崔功豪.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进展[J].地理学报,1990,55(2):163~171.
|
[2] |
白吕纳. 人地学原理[M].任美锷,李旭旦译.南京:钟山书局,1935.
|
[3] |
刘恩兰. 川西之高山聚落[J].地理学报,1948,3(Z1):27~29.
|
[4] |
李旭旦. 国外地理科学文献选译(人文地理词汇专号)(下)[M].南京: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1984.
|
[5] |
吴传钧. 人文地理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
[6] |
崔功豪. 城市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
[7] |
顾朝林. 城市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
[8] |
倪文杰,张成福,马克锋.现代交叉学科大辞库[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
[9] |
吴友仁. 关于中国城镇人口劳动构成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81,46(2):121~134.
|
[10] |
庞海峰,樊烨,丁睿.中国城市人口增长过程及差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2):69~72.
|
[11] |
庄林德. 关于中国城乡人口划分和城镇人口统计方面的问题与建议[J].人口与经济,1988,29(6):34~35.
|
[12] |
马永立. 人口地图编制方法新探[J].地理科学,1997,17(4):55~58.
|
[13] |
余洋,甄峰.基于Googleearth的城市人口密度研究——以广东清远为例[J].热带地理,2009,29(6):561~566.
|
[14] |
符海月,李满春,赵军,等.人口数据格网化模型研究进展综述[J].人文地理,2006,89(3):115~119.
|
[15] |
顾朝林,蔡建明,张伟,等.中国大中城市流动人口迁移规律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3):14~22.
|
[16] |
张敏. 大城市外围地区流动人口结构及其城镇建设用地使用特征研究——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6):11~14.
|
[17] |
朱传耿,顾朝林,马荣华,等.中国流动人口的影响要素与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1,56(5):548~559.
|
[18] |
黄春晓,顾朝林.基于女性主义的空间透视——一种新的规划理念[J].城市规划,2003,27(6):81~85.
|
[19] |
陈璐.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城市住房与住区问题初探——以南京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5,86(6):48~51.
|
[20] |
郑泽爽,甄峰.银川城市生活需求的性别差异及规划建议——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研究[J].人文地理,2010,114(4):50~54.
|
[21] |
顾朝林. 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
[22] |
张京祥. 城镇群体空间组合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
[23] |
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J].地理学报,1990,45(4):399~411.
|
[24] |
张京祥,吴缚龙,马润潮.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建立一种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J].城市规划, 2008,32(6):55~60.
|
[25] |
罗震东. 中国都市区发展:从分权化到多中心治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
[26] |
顾朝林,C·克斯特洛德.北京社会极化与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5):3~11.
|
[27] |
宋伟轩,吴启焰,朱喜钢.新时期南京居住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学报,2010,65(6):685~694.
|
[28] |
吴启焰,张京祥,朱喜钢,等.现代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机制的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3):26~30.
|
[29] |
陈浮,葛小平,陈刚,等.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3):210~216.
|
[30] |
张京祥. 国外城市居住社区的理论与实践评述[J].国外城市规划,1998,(2):43~46.
|
[31] |
顾朝林,王法辉,刘贵利.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J].地理学报,2003,58(6):917~926.
|
[32] |
顾朝林,姚鑫,沈建法,等.城市管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
[33] |
罗小龙.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合作与管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
[34] |
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28(5):25~30.
|
[35] |
刘玉亭,何深静,顾朝林.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研究[J].城市问题,2002,19(5):45~49.
|
[36] |
陈果,顾朝林,吴缚龙.南京城市贫困空间调查与分析[J].地理科学,2004,24(5):542~549.
|
[37] |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54(2):12~21.
|
[38] |
宋家泰,张同铸,苏永煊,等.江苏省淮阴专区农业区划[J].地理学报,1959,25(2):120~134.
|
[39] |
曾尊固,熊先根.论农业结构变化及其地理学研究[J].地理学报,1994,49(1):84~91.
|
[40] |
曾尊固,熊宁,沈思保.较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研究——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0,19(2):120~127.
|
[41] |
郑弘毅. 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42] |
张敏,顾朝林.农村城市化:“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2,22(4):482~486.
|
[43] |
张京祥,张小林,张伟.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人文地理,2002,17(1):85~88.
|
[44] |
黄贤金. 农村土地改革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2~15.
|
[45] |
陈志刚,曲福田,韩立,等.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土地问题:特征、诱因与解决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10,23(5):93~98.
|
[46] |
钟太洋,黄贤金.农户土地用途变更空间决策行为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如东县和铜山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1):104~108.
|
[47] |
陈果,顾朝林.网络时代的城市空间特征及演变[J].城市规划汇刊,2000,(1):33~34.
|
[48] |
顾朝林,李满春.“数字城市”研究漫谈[J].城市规划汇刊,1999,(5):25~27.
|
[49] |
张捷,顾朝林,都金康,等.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2000,20(4):368~374.
|
[50] |
段学军,顾朝林,于涛方.“数字城市”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2):33~38.
|
[51] |
甄峰. 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
[52] |
陈曦,翟国方.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初探——以长春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0,30(4):529~535.
|
[53] |
沈丽珍. 流动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