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3, Vol. 33 ›› Issue (1): 45-51.doi: 10.13249/j.cnki.sgs.2013.01.45
收稿日期:
2012-02-06
修回日期:
2012-07-19
出版日期:
2013-01-20
发布日期:
2013-01-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郭晓东(1971-),男,甘肃通渭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区域发展等领域的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Xiao-dong GUO1(), Li-bang MA2, Qi-yuan ZHANG1
Received:
2012-02-06
Revised:
2012-07-19
Online:
2013-01-20
Published:
2013-01-20
摘要: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基于GIS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县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与乡村聚落的基本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 秦安县乡村聚落密度较高且聚落空间分布极为分散;② 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海拔、坡度、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变化呈明显的正态分布,空间分布差异显著;③ 秦安县复杂多样的乡村聚落类型,与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密切相关且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大中型、集聚型、商品经济型和半商品经济型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河谷川道地区,而小型、分散型、传统农业型和劳务输出型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山区。
中图分类号:
郭晓东, 马利邦, 张启媛.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基本类型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1): 45-51.
Xiao-dong GUO, Li-bang MA, Qi-yuan ZHA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asic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 in Loess Hilly Area: Taking Qin'an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as a Cas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1): 45-51.
表2
秦安县乡村聚落基本类型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划分依据 | 聚落类型 | 聚落特征 |
---|---|---|
聚落形态 | 集聚型 | 聚落住宅密度较高,一般分布在河谷阶地和丘陵山区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集聚型乡村聚落可分为单核心状与多核心状,分布于河谷阶地乡村聚落,其空间形态通常表现为条带状 |
分散型 | 分散型乡村聚落住宅分布分散,住宅密度较低,多因地形分隔、空间限制和耕地分散形成 | |
地形特征 | 河谷川道聚落 | 主要分布在葫芦河及其一级支流的阶地上,聚落规模和聚落密度较大,大多呈串珠状沿河谷方向延伸,交通方便 |
丘陵山区聚落 | 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的坪地、台地和黄土墚峁上,聚落住宅因地势变化而高低错落;由于空间限制,聚落规模一般较小,聚落密度也较低,交通及人畜饮水不便 | |
聚落规模 | 小型 | 人口规模一般介于200~400人之间,聚落户数介于40~75户之间,数量约占县域全部聚落的50% |
中型 | 人口规模介于400~900人之间,聚落户数介于75~150户之间,数量约占县域全部聚落的35% | |
大型 | 人口规模一般介于900~1400人之间,聚落户数介于150~280户之间,数量约占县域全部聚落的15% | |
经济特征 | 传统农业型 | 基本分布在黄土丘陵山区,退耕还林后人均耕地仍相对较多,传统农业种植业占据经济活动的绝对主体,经济结构单一,收入水平低 |
劳务输出型 | 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山区,退耕还林面积大,人均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外出打工人数占聚落总人口的比重高 | |
半商品经济型 | 人均耕地较少,水果、花椒等商品性农产品种植面积较大,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0%~60% | |
商品经济型 | 主要分布在河谷川道地区,耕地全部种植蔬菜、水果、花椒等商品性农产品,农业生产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聚落的商业服务功能(地膜、农药、农机配件、日用百货等)也较强 |
[1] |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地理学,2011,66(4): 515~524. |
[2] | 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3):257~262. |
[3] | Fang Yangang, Liu Jisheng.cultural landscap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villages in north China——Case of Qianzhai village in Shandong province[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8, 18(4):308-315. |
[4] | 胡珂,莫多闻,毛龙江,等. 无定河流域全新世中期人类聚落选址的空间分析及地貌环境意义[J].地理科学,2011,31(4):415~420. |
[5] | 曾早早,方修琦,叶瑜.吉林省近300年来聚落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1,31(1):87~94. |
[6] | 冯文勇,郑庆荣,李秀英.山区农村聚落空心化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2):118~121. |
[7] | 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地理研究,2011,30(7):1271~1284. |
[8] |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基于空间分析的史前郑洛地区连续文化聚落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 5): 649~655. |
[9] | 谢炳庚,曾晓妹,李晓青.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衡南县廖田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10):1700~1705. |
[10] | 刘明皓,戴志中,邱道持,等.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布局优化——以彭水县保家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3):476~482 |
[11] | 刘晓清,毕如田,高艳.基于GIS 的半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及优化分析——以山西省襄垣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5):822~826. |
[12] | 汤国安,赵牡丹.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以陕北榆林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0,20(5):1~4. |
[13] | 尹怀庭,陈宗兴.陕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J].人文地理,1995,10(4):17~24. |
[14] | 李雅丽,陈宗兴.陕北乡村聚落地理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4,17(1):46~51. |
[15] | 甘枝茂,岳大鹏,甘锐,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3): 102~106. |
[16] | 甘枝茂,甘锐,岳大鹏,等.延安、榆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土地利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4): 101~104. |
[17] | 郭晓东,牛叔文,李永华,等.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的模拟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9,27(3):293~299. |
[18] | 郭晓东,牛叔文,刘正广,等.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扩展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2):17~23. |
[1] | 黄亚平, 郑有旭. 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体系特征[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21-128. |
[2] | 汪德根, 沙梦雨, 赵美风. 国家级贫困县脱贫力空间格局及分异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072-1081. |
[3] | 屠爽爽, 龙花楼.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理论解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09-517. |
[4] | 李红波. 韧性理论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启示[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56-562. |
[5] | 曲衍波. 论乡村聚落转型[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72-580. |
[6] | 古恒宇, 李琦婷, 沈体雁. 东北三省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2): 261-269. |
[7] | 傅声雷,傅伯杰. 生态地理学概念界定及其经典案例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1): 70-79. |
[8] | 王玉娟, 杨山, 吴连霞. 多元主体视角下城市人居环境需求异质性研究——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7): 1156-1164. |
[9] | 袁钰莹. 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空间分布及成因[J]. 地理科学, 2018, 38(5): 773-779. |
[10] | 谭雪兰, 安悦, 蒋凌霄, 谭洁, 周国华. 江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地域分异特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707-1714. |
[11] | 杨凡, 杜德斌, 段德忠, 林晓. 城市内部研发密集型制造业的空间分布与区位选择模式——以北京、上海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4): 492-501. |
[12] | 冯亚芬, 俞万源, 雷汝林. 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2): 236-243. |
[13] | 欧阳杰, 彭华, 罗晓莹, 陈再雄, 张安新, 马育宣. 丹霞山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丹霞梧桐空间分布的微地貌环境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10): 1585-1592. |
[14] | 黄小燕, 王小平, 王劲松, 冯建英, 王圣杰. 1960~2013年中国沿海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6, 36(4): 612-620. |
[15] | 杨忍, 刘彦随, 龙花楼, 王洋, 张怡筠. 中国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优化重组解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2): 170-1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