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3, Vol. 33 ›› Issue (4): 402-409.doi: 10.13249/j.cnki.sgs.2013.04.402
收稿日期:
2012-05-05
修回日期:
2012-10-10
出版日期:
2013-04-20
发布日期:
2013-04-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丁志伟(1983-),男,河南荥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区域综合发展与GIS应用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Zhi-wei DING(), Gai-su ZHANG, Fa-zeng WANG(
)
Received:
2012-05-05
Revised:
2012-10-10
Online:
2013-04-20
Published:
2013-04-20
摘要:
基于城市-区域系统模型,从“三化”的内在机理出发,提出了“三化”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社会工程系统模式。结合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国家战略要求,分析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通过整体协调评价、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结构三者对比模式、城乡协调度3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 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工业化水平提升的空间不足。② 城镇化水平仍严重滞后于同期的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比重。③ 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1~2004年间与河南省的城乡协调发展差距较大,到2005年之后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才持续平稳上升。
中图分类号:
丁志伟, 张改素, 王发曾.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内在机理与定量分析[J]. 地理科学, 2013, 33(4): 402-409.
Zhi-wei DING, Gai-su ZHANG, Fa-zeng WA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Zhongyuan Economic Reg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4): 402-409.
表1
中原经济区2000~2010年“三化”发展水平"
年份(年) | 人均GDP (元) | 城镇化率 (%) | 工业化率 (%) | 综合机械 化率(%) |
---|---|---|---|---|
2000 | 5087.9 | 23.1 | 39.2 | 49.8 |
2001 | 5531.0 | 24.2 | 39.3 | 50.3 |
2002 | 6020.2 | 25.8 | 41.2 | 50.4 |
2003 | 6859.9 | 27.2 | 41.8 | 49.3 |
2004 | 1720.3 | 27.7 | 43.0 | 51.3 |
2005 | 10412.9 | 30.5 | 45.6 | 52.4 |
2006 | 12044.5 | 32.2 | 48.1 | 53.9 |
2007 | 14451.8 | 33.8 | 49.3 | 56.4 |
2008 | 17258.6 | 35.4 | 51.2 | 64.7 |
2009 | 18498.6 | 36.9 | 50.2 | 68.0 |
2010 | 22744.2 | 38.1 | 50.9 | 71.5 |
表2
工业化、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修正模式参考值"
级次 | 人均GDP(美元) | 产业结构(%) | 城镇化率 (%) | |||
---|---|---|---|---|---|---|
1964年 | 2004年 | 2010年 | 工业 | 非农产业 | ||
1 | 70 | 350 | 420 | 12.5 | 47.8 | 12.8 |
2 | 100 | 500 | 600 | 14.9 | 54.8 | 22.0 |
3 | 200 | 1000 | 1200 | 21.5 | 67.3 | 36.2 |
4 | 300 | 1500 | 1800 | 25.1 | 73.4 | 43.9 |
5 | 400 | 2000 | 2400 | 27.6 | 77.2 | 49.0 |
6 | 500 | 2500 | 3000 | 29.4 | 79.8 | 52.7 |
7 | 800 | 4000 | 4800 | 33.1 | 84.4 | 60.1 |
8 | 1000 | 5000 | 6000 | 34.7 | 86.2 | 63.4 |
9 | 1500 | 7500 | 9000 | 37.9 | 87.3 | 65.8 |
表3
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指标性质 |
---|---|---|---|
城乡协调 发展水平 | 社会指标 | 城乡人均收入比C1 | - |
城乡人均消费性指数比C2 | - | ||
城乡恩格尔系数比C3 | - | ||
人口城市化比重C4 | + | ||
城乡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支出比C5 | - | ||
经济指标 | 非农产业比重C6 | 中性 |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C7 | - | ||
二元对比系数C8 | + | ||
经济外向度C9 | + | ||
基础公共服务 | 交通线密度C10 | + | |
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比C11 | - | ||
农村居民中劳动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比重C12 | + | ||
农村用电量C13 | + | ||
养老保险覆盖率C14 | + | ||
动态发展指数 | 城乡电话用户数比C15 | - | |
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C16 | - | ||
农村人均经营性耕地面积增长率C17 | + | ||
非农产业总产值增长率C18 | + | ||
农业总产值增长率C19 | + | ||
财政支农支出比C20 | + | ||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增长率C21 | + |
表4
2000~2010年中原经济区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结构变动关系"
年份(年) | 人均GDP(美元) | 产业结构 | 城镇化率(%) | |
---|---|---|---|---|
工业(%) | 非农产业(%) | |||
2000 | 614.6 | 39.2 | 76.9 | 23.1 |
2001 | 668.2 | 39.3 | 77.8 | 24.2 |
2002 | 727.3 | 41.2 | 78.8 | 25.8 |
2003 | 828.8 | 41.8 | 82.3 | 27.2 |
2004 | 1025.8 | 43.0 | 81.1 | 27.7 |
2005 | 1271.2 | 45.6 | 82.5 | 30.5 |
2006 | 1510.9 | 48.1 | 84.6 | 32.2 |
2007 | 1900.6 | 49.3 | 85.2 | 33.8 |
2008 | 2485.0 | 51.2 | 85.6 | 35.4 |
2009 | 2708.0 | 50.2 | 85.8 | 36.9 |
2010 | 3359.8 | 50.9 | 86.0 | 38.1 |
[1] | 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 139-191. |
[2] | Clark Colin.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 Macmillan,1957:26-27. |
[3] | Lucas R E J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49):783-792. |
[4] | 霍利斯·钱纳里,莫尔塞斯·塞尔昆.发展的格局[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22-23. |
[5] | Davis James C,J Vernon Henderson. 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3,(53): 98-125. |
[6] | Henderson J V.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3,(4):275-341. |
[7] | 吴一洲,吴次芳,王琳,等.浙江省新型工业化地域差异及其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9,29(4):508-514. |
[8] | 郭国峰,杨金璐.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2008,(11):28-30. |
[9] | 杨建仁,刘卫东.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灰色关联的综合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4(1):40-43. |
[10] |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
[11] | 仇方道,朱传耿,刘振.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J].人文地理,2006,21(6):119-123. |
[12] | 孙宝明. 辽宁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10,30(6):868-873. |
[13] | 孙致陆,周加来.我国中部六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竞争力评价[J].综合竞争力,2010,(2):119-123. |
[14] | 傅晨. 广东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1999~2007[J].农业经济问题,2010,(5):26-33. |
[15] | 邵一珊,李豫新.西北五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新疆农垦经济,2010,(2):45-51. |
[16] | “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44-45. |
[17] | 刘艳军,李诚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化响应机理与调控[J].地理学报,2009,64(2):154-166. |
[18] | 刘勇,王莹,高建华.河南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研究[J].人文地理,2011,26(3):71-75. |
[19] | 柯福艳. 统筹城乡背景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促共进长效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5):36-39. |
[20] | 龙景奎,付保华,赵春晓.徐州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相关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50-52. |
[21] | 曾宪初,张洁燕,路志宏,等.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与全面小康[J].统计与决策,2005,(22):114-116. |
[22] | 吴先华. 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省时间序列数据及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1):68-73. |
[23] | 伍国勇. 基于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385-389. |
[24] | 刘建铭. 关于农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思考[J].经济经纬,2004,(2):63-66. |
[25] | 王永苏. 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州学刊,2011,(3):73-76. |
[26] | 蔡世忠.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6):1-5. |
[27] |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互作用模型[J].经济地理,2008,28(1):55-57. |
[28] | 马远,龚新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VAR模型的计量分析[J].开发研究,2010,(5):88-91. |
[29] | 姜会明,王振华.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2,32(5):591-595. |
[30] |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
[31] |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
[32] | 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
[33] |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
[34] |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
[35] | 菏泽市统计局.菏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
[36] | 亳州市统计局.亳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
[37] | 长治市统计局.长治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
[38] | 晋城市统计局.晋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
[39] | 运城市统计局.运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
[40] | 邯郸市统计局.邯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
[41] | 王发曾. 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2010,30(12):1972-1977. |
[42] | 王发曾. 中原经济区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J].人文地理,2012,27(3):55-59. |
[43] | 秦耀辰,苗长虹,梁留科,等.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75-176. |
[44] | 刘艳军,李诚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相互作用过程[J].地理学报,2009,64(2):154-166. |
[45] | 李志杰. 我国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设计及实证分析——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的综合考察[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2):95-101. |
[1] | 洪学婷, 黄震方, 陈晓艳, 徐冬. 场所叙事视角下乡愁的多维解构与影响机理——基于新民谣歌词与评论的分析[J]. 地理科学, 2021, 41(1): 55-63. |
[2] | 黄莘绒, 管卫华, 陈明星, 胡昊宇.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64-73. |
[3] | 熊建新, 王文辉, 贺赛花, 尹妍, 唐朝凤. 洞庭湖区旅游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性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532-1542. |
[4] | 王富喜. 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土地城镇化质量测度与协调发展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45-1354. |
[5] | 罗小龙, 曹姝君, 顾宗倪. 回流城镇化:中部地区城镇化开启新路径[J]. 地理科学, 2020, 40(5): 685-690. |
[6] | 胡美娟, 李在军, 丁正山, 周年兴, 郭向阳, 李欣. 泛长三角城市资源环境压力演化特征及门槛效应[J]. 地理科学, 2020, 40(5): 701-709. |
[7] | 叶超, 于洁. 迈向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研究的关键与趋势[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28-534. |
[8] | 杨水根, 王露. 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人口城镇化与流通产业发展协同演化及其减贫效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909-1920. |
[9] | 朱纪广, 许家伟, 李小建, 娄帆, 陈玉蓉. 中国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54-1662. |
[10] |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居住选择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基于一项对福建省流动人口的调查[J]. 地理科学, 2019, 39(9): 1464-1472. |
[11] | 顾朝林,曹根榕. 基于城镇化发展趋势的中国交通网战略布局[J]. 地理科学, 2019, 39(6): 865-873. |
[12] | 杜群阳, 俞航东. 2003~2015年中国城市劳动力技能互补、收入水平与人口城镇化[J]. 地理科学, 2019, 39(4): 525-532. |
[13] | 范建双, 周琳. 城镇化及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4): 644-653. |
[14] | 马延吉, 艾小平. 基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J]. 地理科学, 2019, 39(3): 487-495. |
[15] | 王新贤, 高向东. 中国流动人口分布演变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基于省际、省内流动的对比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12): 1866-18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