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3, Vol. 33 ›› Issue (7): 815-823.doi: 10.13249/j.cnki.sgs.2013.07.815
周涛1,2, 刘继生1
收稿日期:
2012-12-20
修回日期:
2013-03-20
出版日期:
2013-07-20
发布日期:
2013-07-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周 涛(1977-),男,吉林长春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Tao ZHOU1,2, Ji-Sheng LIU1
Received:
2012-12-20
Revised:
2013-03-20
Online:
2013-07-20
Published:
2013-07-20
摘要:
综合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9个地市州数量分布及产值分布情况,发现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吉林省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现象:环长春区域的产业集群数量多且产值高,发展相对较好。比较分析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发现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有多种类型,各类型各有其优势和劣势,提出集群组织形式上创新发展模式,即依据实际情况加强既代表公司企业利益的行业协会也代表农户利益的合作社在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协调和组织作用,以求最大程度地规避市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保证农户和公司双方的共同利益。
中图分类号:
周涛, 刘继生.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布局和发展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7): 815-823.
Tao ZHOU, Ji-Sheng LIU. The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Industry Cluster in Jilin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7): 815-823.
表1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名单"
市(州) | 示范区数量(个) | 示范区名称及性质 |
---|---|---|
长春市 | 9 | 长春市吉林德莱鹅业生态食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农安县优质猪肉生产示范基地、榆树市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德惠市家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德惠市优质肉牛生产示范基地、九台龙嘉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吉林省农安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德惠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榆树五棵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
吉林市 | 3 | 舒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岔路河农产品加工(水稻)创业示范基地、吉林经开区(玉米)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
四平市 | 2 | 双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梨树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
通化市 | 3 | 吉林省通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通化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柳河镇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
延边州 | 3 | 敦化市农产品加工区、和龙市头道农产品加工区、珲春农产品加工区 |
松原市 | 8 | 长岭县三青山马铃薯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前郭县乌兰图嘎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乾安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扶余县弓棚子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扶余县三井子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宁江区酱油醋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前郭县水稻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宁江区风华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
白城市 | 3 | 吉林省白城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大安安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洮南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
辽源市 | 2 | 东辽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东丰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
白山市 | 1 | 万良长白山人参加工示范区 |
表2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按组织形式划分 | 按内在作用机制划分 | 按外在作用机制划分 | ||||||||
---|---|---|---|---|---|---|---|---|---|---|
公司+农户 | 公司+基地+农户 | 公司+合作社+农户 | 公司+协会+农户 | 龙头企业带动型 | 特色资源带动型 | 多种资源带动型 | 政府推动型 | 市场拉动型 | 综合作用型 | |
优 势 | 集群内原料生产、加工和销售实现一体化;培育集群内的主导产业,在提高农民收入上有积极作用 | 基地为公司原料供应提供质和量的保证,与农户是平等互利关系,适应公司的长期发展 | 创新农业产业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将专业散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代表农户利益,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市场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 行业协会代表本行业共同利益,向政府传达企业共同诉求,制定相关行约和标准并对行业职业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咨询、教育与培训等服务 | 突出龙头企业在集群中的作用,龙头企业的兴衰强弱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集群的发展和壮大 | 集生产、加工、物流、商贸、综合服务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综合园区,特色为区域特有的农产品资源 | 集群内企业数量多,在不同的产业链上形成各自的产业群,产业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 | 集群形成速度快、效率高,通常设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对较多的大城市,技术扩散发生的频率高 | 政府较少干预集群形成和发展,市场在集群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政府和市场在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表现为政府推动型和市场拉动型特点的综合 |
劣 势 | 农户的利益缺乏组织保障,农产品原料的质量控制上难以达成共同目标,效率较低 | 基地并非真正意义上代表农户利益,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基地更倾向于前者的利益维护 | 合作社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可能会影响到合作社与公司的合作关系,并进而影响到农户的切身利益 | 协会既代表企业利益又对行业进行监督的属性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削弱农户的利益 | 暗示着集群的发展取决于某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的发展而不在于企业集聚体的共同努力 | 集群内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企业准入门槛较低 | 集群内企业数量多,但规模不大,没有起绝对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 | 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使得技术保密成为横向竞争企业之间的技术扩散的障碍 | 市场的盲目性、滞后性等对集群影响较大,形成集群的速度慢、效率低,群内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松散 | 政府和市场的推动力在集群发展中的力量大小难以科学把握 |
对 应 的 示 范 区 名 称 | 目前没有单纯以公司+农户形式存在的工业园区或示范基地 | 舒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扶余县三井子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东辽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 长岭县三青山马铃薯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吉林省榆树五棵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 前郭县乌兰图嘎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岔路河农产品加工(水稻)创业示范基地 | 农安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长白县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吉林省白城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 万良长白山人参加工示范区;辽源东丰鹿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四平伊通鹿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 洮南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敦化市农产品加工区;榆树五棵松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 吉林经开区(玉米)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双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 抚松万良长白山人参加工示范基地;珲春农产品加工区 | 德惠市优质肉牛生产示范基地;和龙市头道农产品加工区 |
[1] | 姜会明,王振华.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2,32(5):591-595. |
[2] | 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20. |
[3] | Weber A.1996.Theory of the locations of industries[M].Friedrich C J, Transl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4] | 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Nov/Dec,76(6):77-90. |
[5] | Kulshreshtha S,Thompson T.Economic impacts of the saskatchewan agriculture and food cluster on the Saskatchewan Economy[R]. Saskatoon: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2005,(7): 1-64. |
[6] | Sommers P.Northwest policy center,cluster strategies for Washington[R].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01: 1-62. |
[7] | Meyer Stamer J. New dimensions in loca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from clusters to industrial districts[EB/OL]. |
[8] | 张霞.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 |
9 | 王国扣,张宏宇,蔡晓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要素分析[J].农产品加工,2012,(9):19-22. |
10 | 杨乐,项喜章,吴素春.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与企业品牌建设分析[J].科技创业,2012,(3):23-25. |
11 | 王国扣,戴相朝.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优势分析[J] .农产品加工,2011,(10):13-15. |
12 | 郎付山,陆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的衰退风险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3):118-121. |
[13] | 孟召宜,黄泽虎,李红瑞,等.江苏邳州板材集群演化的文化机理[J].地理科学,2011,31(11):1368-1375. |
14 | 吴丰林,方创琳,赵雅萍. 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的PAF模型[J].地理研究,2011,30(1):71-82. |
15 | 杨瑾.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演进及其风险规避[J].现代制造工程,2009,(9):22-27. |
16 | 胡坤,项喜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100-103. |
17 | 夏丽丽,赵耀龙,欧阳军等.城中村制造业空间集聚研究——以广州康乐村服装生产企业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7):1294-1304. |
18 | 刘霄泉,孙铁山,李国平. 基于局部空间统计的产业集群空间分析——以北京市制造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5):530-535. |
19 | 刘涛,曹广忠,江艺东,等.区域产业布局模式识别:指标体系与实证检验[J].地理科学,2010,30(2):191-196. |
20 | 王缉慈,王敬甯,姜冀轩. 深圳数字电视产业的地理集聚[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673-682. |
21 | 马延吉.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6):756-760. |
22 | Malecki E. Networks of small manufactures in the USA: Creating embeddedn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5[C]. Seoul, Korea: Conference of the IGU Commiss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Space, 1995. |
23 | 杨振山,蔡建明.都市农业加工型企业的发展机理与模式[J].地理研究,2007,26(2):363-372. |
24 | 凌耀初.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
25 | 赵东坡.吉林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总体评价及提高措施[J].中国商界,2008,(11):119-121. |
26 | 关溪媛.东北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模式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2):23-24. |
[1] | 李宁,李铁滨,房艳刚,周丽君,王昱,赵伟. 吉林省县域经济效率时空格局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293-1301. |
[2] | 马延吉, 艾小平. 基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吉林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J]. 地理科学, 2019, 39(3): 487-495. |
[3] | 丛小丽, 黄悦, 刘继生. 吉林省生态旅游与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3): 496-505. |
[4] | 郭付友, 佟连军, 李平, 张慧敏, 张春丽. 效率演化视角下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681-1689. |
[5] | 高翯, 王士君, 谭亮. 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11): 1712-1719. |
[6] | 于婷婷, 宋玉祥, 浩飞龙, 王文刚. 吉林省经济效率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J]. 地理科学, 2016, 36(7): 1066-1072. |
[7] | 朱麟奇, 李秋雨, 刘继生. 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时空差异性及空间布局[J]. 地理科学, 2016, 36(3): 424-430. |
[8] | 李汝资, 宋玉祥, 李雨停, 于婷婷.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及其特征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1): 90-98. |
[9] | 尹鹏, 刘继生, 陈才. 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四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9): 1101-1108. |
[10] | 刘玉英, 李宇凡, 张婷, 徐洁. 吉林省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8): 1060-1066. |
[11] | 周瀛, 袁家冬. 1990~2008年吉林省产业集群部门结构与空间组织特征[J]. 地理科学, 2015, 35(5): 575-582. |
[12] | 刘玉英, 李宇凡, 张婷, 徐洁. 吉林省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2): 250-256. |
[13] | 袭祝香, 纪玲玲, 高晓荻, 张硕. 吉林省极端严寒事件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估方法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341-1346. |
[14] | 姚丽, 谷国锋. 吉林省区域经济空间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响应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4, 34(4): 464-471. |
[15] | 庞瑞秋, 腾飞, 魏冶.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吉林省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 地理科学, 2014, 34(10): 1210-12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