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3, Vol. 33 ›› Issue (9): 1029-1036.doi: 10.13249/j.cnki.sgs.2013.09.1029
收稿日期:
2012-06-04
修回日期:
2012-12-27
出版日期:
2013-09-20
发布日期:
2013-09-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云刚(1973-),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12-06-04
Revised:
2012-12-27
Online:
2013-09-20
Published:
2013-09-20
摘要:
从路径创造和尺度政治的复合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惠州的发展历程重新进行了梳理,探讨惠州区域发展中的路径依赖、路径创造及其中的尺度政治。惠州区域发展中存在由路径依赖到路径创造的转变,并且尺度政治是实现路径突破的主要策略。在惠州发展路径创造的尺度政治过程中,地方政府是主导尺度上推的能动主体,而中央政府则掌握着对尺度体系的控制权力。珠三角核心区利用自我强化的结构性作用建构尺度固定,形成相对稳定的区域劳动分工结构;而作为外围地区的惠州则动员外界组织、组建外部联盟进行尺度上推,并由此实现了发展路径的创造。广东惠州的案例研究发现边缘地区可以通过尺度政治的策略尝试打破由中心地区支配的非均衡发展状态,这一结论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践及路径创造理论完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
刘云刚, 叶清露. 区域发展中的路径创造和尺度政治——对广东惠州发展历程的解读[J]. 地理科学, 2013, 33(9): 1029-1036.
Yun-gang LIU, Qing-lu YE. Path Creation with Politics of Scale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Huizhou C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9): 1029-1036.
[1] | Garrouste P, Loannides S.Evolution and path dependence in economic ideas: past and present[M]. Northampton: Edward Elgar Pub, 2001: 2-5. |
[2] | Puffert D J.Path dependence in spatial networks: the standardization of railway track gauge[J].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002,39(3):282-314. |
[3] | Balmann A, Odening M, Weikard H et al. Path-dependence without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and network externalit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1996,29(1): 159-172. |
[4] | Crouch C, Farrell H.Breaking the path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Alternatives to the new determinism[J]. Rationality and Society, 2004,16(1):5-43. |
[5] | Martin R, Sunley P.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6(4):395-437. |
[6] | Martin R.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rethinking regional path dependence:beyond lock-in to evolution[J].Economic Geography,2010,86(1):1-27. |
[7] | Garud R, Karnøe P.Path creation as a process of mindful deviation[M]//Garud R, Karnøe P. Path Dependence and Creation.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1:1-38. |
[8] | Garud R, Kumaraswamy A, Karnøe P.Path dependence or path cre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0,47(4):760-774. |
[9] | 马海涛,刘志高.地方生产网络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与机制研究——以潮汕纺织服装行业为例[J].地理科学,2012,32(3):308~313. |
[10] | 杨锐,胡宇杰,李萍. 群体路径、自生能力演化与路径创造——宁波传统产业与苏州IT产业集群比较研究[J].科学发展,2009,(3):70~79. |
[11] | 相里六续,李瑞丽.企业家在路径创造中的作用——德国发展风能发电的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5):62~64. |
[12] | 韩朝胜.区域创新:从路径依赖走向路径创造[J].求索,2010,(1):30~32. |
[13] | 李国平,玄兆辉.抚顺主导产业演替与城市经济发展及对其它煤炭城市的启示[J].地理科学,2005,25(3):281~287. |
[14] | 曹碹玮,马骏.资源型区域的创新——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造[J].中国软科学,2007,(7):152~157. |
[15] | 何适.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3):134~135. |
[16] | 宁军明. 路径依赖、路径创造与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J].学术月刊,2006,38(4):86~90. |
[17] | 李宏伟,屈锡华.路径演化:超越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08~114. |
[18] | 惠州市统计局.惠州统计年鉴1981~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2011. |
[19] | 王道平. 东莞30年:一个沿海开放地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359~369. |
[20] | 舒元,储小平,李郇,等.广东发展模式:广东经济发展30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76~80. |
[21] | 惠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惠州历史大事记公元前214年~公元2004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5. |
[22] | 尹兰河. 惠州市对外经济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7~30. |
[23] | 暨南大学惠州经济调研组.崛起中的惠州经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45~52. |
[24] | 中共惠州市惠阳区委党史研究办公室.决策惠阳:新中国成立60年惠阳历届领导口述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
[25] | 东莞市统计局.东莞统计年鉴198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
[26] | 潘梅. 对惠州发展道路的思考(上)——原惠州市市长李近维访谈录[J].源流,1995,(1):8~12. |
[27] | 杨春南. 南中国的昭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70~90. |
[28] | 麦文峰.中国:全方位开放[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3:56~57. |
[29] | 卜凡中.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97. |
[30] | 韩韵琴. TCL模式启示[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6):72~118. |
[31] |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惠州年鉴1999[M].北京:中华书局,1999. |
[32] | 胡艳芬,黄志忠.数码撑起惠州半边天——从惠州电子产业发展到惠州国际数码节[J].大经贸,2005,(5):82~84. |
[33] | 刘云刚,王丰龙.尺度的人文地理内涵与尺度政治——基于1980年代以来英语圈人文地理学的尺度研究[J].人文地理,2011,26(3):1~6. |
[1] | 张衔春, 胡国华, 单卓然, 李禕. 中国城市区域治理的尺度重构与尺度政治[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00-108. |
[2] | 吴加伟, 陈雯, 袁丰, 魏也华, 杨柳青. 中国企业本土并购双方的地理格局及其空间关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9): 1434-1445. |
[3] | 张平宇, 刘大千, 刘世薇. 人文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庆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J]. 地理科学, 2018, 38(7): 1012-1022. |
[4] | 郭付友, 佟连军, 李平, 张慧敏, 张春丽. 效率演化视角下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系统环境适应性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681-1689. |
[5] | 王丰龙, 张衔春, 杨林川, 洪世键. 尺度理论视角下的“一带一路”战略解读[J]. 地理科学, 2016, 36(4): 502-511. |
[6] | 吴箐, 李宇. 土地经济生态位变化下的城乡空间景观格局表征——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6): 705-710. |
[7] | 吕立刚, 周生路, 周兵兵, 戴靓, 昌亭, 鲍桂叶, 周华, 李志. 区域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12): 1442-1449. |
[8] | 刘瑞超, 丁四保, 王成新, 孙京姐. 高速公路对区域发展影响的评价体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7): 798-806. |
[9] | 周素红, 郑重, 柳林. 城市交通消散期事故高峰现象及成因[J]. 地理科学, 2012, 32(6): 649-657. |
[10] | 宁越敏. 中国都市区和大城市群的界定——兼论大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地理科学, 2011, 31(3): 257-263. |
[11] | 盛科荣, 樊杰. 自然资源与城市的区位——兼论大河发展轴的经济机理[J]. 地理科学, 2011, 31(12): 1415-1422. |
[12] | 杨兴宪, 刘毅, 牛树海.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 2006, 26(2): 251-255. |
[13] | 马延吉. 区域产业集聚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05, 25(2): 226-232. |
[14] | 贾艳杰. 天津滨海新区区域发展过程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4): 408-412. |
[15] |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 22(1):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