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子钟,张礼国.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人才建设的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65~67.
|
[2] |
柏杨. 安徽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战略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79~82.
|
[3] |
章尚正,周佳,巩胜霞.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战略与政府推动[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12~17.
|
[4] |
许顺进. 关于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思考[J].理论导报,2011,(7):16~18.
|
[5] |
盛学峰,章尚正.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背景下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黄山市为例[J].特区经济,2012,(8):153~155.
|
[6] |
章尚正,赵磊.区域旅游国际化发展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30~34.
|
[7] |
程晓丽,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2012,31(1):169~177.
|
[8] |
章尚正,周伟伟,朱莲.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产品体系开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30(1):68~73.
|
[9] |
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 5) : 92~95.
|
[10] |
汪德根,陆林,陈田.基于点-轴理论的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呼伦贝尔——阿尔山旅游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6):904~909.
|
[11] |
韩增林,刘伟,王利.“点-轴系统”理论在中小尺度区域交通经济带规划中的应用——以大连旅顺北路产业规划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5):662~666.
|
[12] |
李刚,吕芳,卢莹.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省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2): 238~240.
|
[13] |
徐清.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宁波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J].经济地理,2009,29(6):1042~1046.
|
[14] |
李红波,张小林,李悦铮.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1):156~161.
|
[15] |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点–轴”理论的陕西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3):177~182.
|
[16] |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1):1~6.
|
[17] |
陆玉麒. 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J].地理科学,2002,22(2):136~140.
|
[18] |
卞显红,章家清.“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及其在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江南大学学报,2007,6(2):59~65.
|
[19] |
沈惊宏,陆玉麒,韩立钦,等.基于“点-轴”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旅游空间布局整合[J].经济地理,2012,32(7):43~49.
|
[20] |
邢钰钰,李业锦,赵明.我国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5):712~719.
|
[21] |
于慰杰,李建卫.基于资源与区位条件的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机制分析——以山东半岛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67(3):39~43.
|
[22] |
张爱儒.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9,29(4):698~702.
|
[23] |
郭烽丽. 基于点轴理论的福建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
[24] |
崔功豪. 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5~240.
|
[25] |
龙茂兴,孙根年,马丽君,等.区域旅游“点-轴系统”演进研究——以陕南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8):1383~1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