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Chriastaller W.Central Places in South Germany[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66.
|
[2] |
王海江,苗长虹.我国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09,28(4):957~967.
|
[3] |
王海江,苗长虹,郝成元.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10,25(1):49~55.
|
[4] |
叶磊,欧向军.中国主要城市群的城市流动态比较[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6):6~11.
|
[5] |
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1):31~33.
|
[6] |
张虹鸥,叶玉瑶,罗晓云,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53~56.
|
[7] |
姜博,修春亮,赵映慧.“十五”时期环渤海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3):348~352.
|
[8] |
王士君,宋飏,冯章献,等.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格局、过程及城市流强度[J].地理科学,2011,31(3):287~294.
|
[9] |
姜博,修春亮,陈才.辽中南城市群城市流分析与模型阐释[J].经济地理,2008,28(5):853~856.
|
[10] |
方创琳. 中国西部地区城市群形成发育现状与建设重点[J].干旱区地理,2010,33(5):667~675.
|
[11] |
方创琳.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J].地理科学,2011,31(9):1025~1034.
|
[12] |
董翰蓉,张宇硕,石培基.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带城市流强度分析及优化建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2):27~32.
|
[13] |
刘承良,李江敏,张红.武汉都市圈经济社会要素流的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2007,22(6):30~36.
|
[14] |
陈群元,宋玉祥.基于城市流视角的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11):1840~1844.
|
[15] |
李晋红. 宁夏沿黄河城市带城市间内在功能联系研究——基于城市流视角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0,(6):70~74.
|
[16] |
高超,雷军.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6):24~30.
|
[17] |
李俊峰,焦华富.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及整合模式[J].地理研究,2010,29(3):535~544.
|
[18] |
赵林,韩增林,马慧强.中原经济区城市内在经济联系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3):57~62.
|
[19] |
陈圆圆,李宁,丁四保.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与SOM神经网络分级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12):1461~1467.
|
[20] |
Taylor P J.World Cities Network: A Global Urban Analysis[M]. London:Routledge,2004.
|
[21]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组.陇海-兰新地带城镇发展研究[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299~315.
|
[22] |
鲁凤,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来自Gini系数和Theil系数的实证[J].中国东西部合作研究,2004,1:60~85.
|
[23] |
黄震方,袁林旺,俞肇元,等.生态旅游区旅游流的时空演变与特征——以盐城麋鹿生态旅游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8,27(1):55~64.
|
[24] |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1.
|
[25] |
孟德友,陆玉麒.中部省区制造业区域专业化分工与竞合关系演进[J].地理科学,2012,32(8):913~920.
|
[26] |
宋飏,王士君,冯章献.东北地区城市群组城市流强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1):114~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