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
陆大道等.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
[19] |
熊剑平,刘承良,袁俊.国外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1):63~70.
|
[20] |
陆大道. 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2,101~102.
|
[21] |
张可远,欧向军,沈正平.江苏省主要经济带产业转换与空间相互作用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5):648~654.
|
[22] |
孟德友,陆玉麒.高速铁路对河南沿线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的影响[J].地理科学,2011,31(5):537~544.
|
[23] |
王肖惠,杨海娟,王超,等.重新发现烟台地理位置的价值——基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立[J].地下水,2011,33(3):193~196.
|
[24] |
王振波,徐建刚,孙东琪.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中国东部和东北地区交通可达性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0,44(6):807~811.
|
[25] |
刘艳军,李诚固,孙迪.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系统演化及驱动机制[J].城市规划学刊,2006(6):73~78.
|
[1] |
陆大道. 关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规划建设的几个问题[J].鲁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8~9.
|
[2] |
孙峰华,陆大道,柳新华,等.中国物流发展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0,65(12):1507~1521.
|
[3] |
李响.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网络结构研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105~115.
|
[4] |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
[5] |
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
[6] |
Haggett P.Locational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y[M].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65:33-40.
|
[7] |
塔费(Taaffe E J.).城市等级-飞机乘客的限界[J].经济地理(英文版),1962,1~14.
|
[8] |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16(1):51~56.
|
[9] |
苗长虹,王海江.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J].地理研究,2006,25(2):222~232.
|
[10] |
牛慧恩,孟庆民,胡其昌,等.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J].经济地理,1998,18(3):51~56.
|
[11] |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69~703.
|
[12] |
赵雪雁,江进德,张丽,等.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2):218~224.
|
[13] |
李国平,王立明,杨开忠.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2001,21(1):33~37.
|
[14] |
周一星.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
[15] |
刘承良,余瑞林,熊剑平,等.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J].地理研究,2007,26(1):197~203.
|
[16] |
李学鑫. 基于产业分工的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9,28(2):131~134.
|
[17] |
柳新华,刘良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影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