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4, Vol. 34 ›› Issue (2): 178-184.doi: 10.13249/j.cnki.sgs.2014.02.178
收稿日期:
2013-06-05
修回日期:
2013-10-03
出版日期:
2014-02-10
发布日期:
2014-02-1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白景锋(1972-),男,陕西洛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资源开发。E-mail:
基金资助:
Received:
2013-06-05
Revised:
2013-10-03
Online:
2014-02-10
Published:
2014-02-10
摘要:
粮食问题是关系生态脆弱区发展的关键问题。在耕地面积有限、城市化加速、人口增长和生态保护急需加强的背景下,人均粮食的区域差异和驱动力研究对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县级行政区是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单元,县域人均粮食变化的机制对于生态脆弱区发展至关重要。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37个县为研究单位,借助ESDA和GWR模型,揭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人均粮食区域差异的空间异质性及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000~2011年,研究区县域人均粮食空间自相关特征明显,区域人均粮食变化的驱动因素呈现非均衡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单位面积产量对人均粮食变化的影响最大,耕地面积变动是第二大影响因素,都呈正相关。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平原向山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因此,应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当前人均粮食的现状和驱动因子的效应机理,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保障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生态保护。生态脆弱区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在社会经济发展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小尺度地理单元的特性,才能保证脆弱的生态环境能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白景锋. 基于县域的生态脆弱区人均粮食时空格局变动及驱动力分析——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2): 178-184.
Jing-feng BAI.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and Its Driving Forces Per Capita Grain Possession at County Level in Ecologically Sensitive Region: A Case of Water Source Area for the Middle Route Project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2): 178-184.
[1] | 常春艳,赵庚星,王凌.黄河口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4):226~234. |
[2] | Hui-yuan Zhang, Xin-yi Zhao,Yun-long Cai, et al. Human driving mechanism of regional land use change: A case study of Karst Mountain areas of southwestern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0,10(4):289-295. |
[3] | Zisheng Yang, Yansui Liu, Wenxing Tao.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degrees of land use sustainability of mountainous coun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8,5(2):98-112. |
[4] | Tiwari C, Joshi B.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affecting food security in the Himalayas[J]. Food Security,2012,4(2):195-207. |
[5] | Trac C J,Harrell S,Hinckley T M,et al.Reforestation programs in Southwest China: Reported success, observed failure, and the reasons why[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07,4(4):275-292. |
[6] | 田亚平,常昊.中国生态脆弱性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析[J].地理学报,2012,67(11):1515~1525. |
[7] | 刘玉,高秉博,潘瑜春.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变异特征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3):154~162. |
[8] | 刘玉,刘彦随,郭丽英.环渤海地区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科学,2011,31(1):102~109. |
[9] | 李裕瑞,吕爱清,卞新民.江苏省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J].资源科学,2008,30(3):423~430. |
[10] | 华娟,涂建军,杨爱秋.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差异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3(6):25~28. |
[11] | 刘兆德. 山东省人均粮食变化的时空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0,15(2):35~37. |
[12] |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编制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Z].2005. |
[13] | Anselin L.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8. |
[14] | 张伟丽,李建新.中国行政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演化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6):8~14. |
[15] | 马国霞,徐勇.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空间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3):590~598. |
[16] | 苑韶峰,杨丽霞,杨桂山.耕地非农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异质性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5):137~143. |
[17] | 汤庆园,徐伟,艾福利.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上海市房价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2):52~58. |
[18] | 吴玉鸣,李建霞.省域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的局域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1):31~35. |
[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2. |
[2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2. |
[21] | 唐华俊,李哲敏.基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的人均粮食需求量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1):2315~2327. |
[22]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Z].2008. |
[23] | 倪超,雷国平.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5):14~19. |
[24] | 黄坤,程翠青.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宏观因素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2,(8):65~67. |
[25] | 宰松梅,郭树龙,温季.河南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11,33(12):94~96. |
[26] | 许朗,李梅艳,刘爱军.江苏省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5):4~6. |
[27] | 郑艳东,郑艳茹,王丽娟,等.河北省县域粮食单产及其生产投入要素的时空分异[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215~220. |
[28] | 徐志宇,宋振伟,邓艾兴.近3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36(1):79~86. |
[29] | 吴健生,蒋培培,黄秀兰等.广东省粮食供需时空格局[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2):253~265. |
[30] | 姚涛,马卫鹏.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1(1):76~80. |
[31] | 张琳.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24):205~209. |
[1] | 程豪, 杨钊. 从大众旅游到乡村旅居:乡村区域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元方法的驱动力分析与旅居地假设[J]. 地理科学, 2021, 41(1): 83-91. |
[2] | 方远平, 陆莲芯, 毕斗斗, 彭婷. 珠江三角洲港资服务业企业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21-1428. |
[3] | 曾冰. 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湘鄂赣省际交界区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6): 900-907. |
[4] | 吴媛媛, 宋玉祥. 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5): 768-775. |
[5] | 李欣, 方斌, 殷如梦, 许昕, 陈添悦. 村域尺度“三生”功能与生活质量感知空间格局及其关联——以江苏省扬中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99-607. |
[6] | 蒋自然, 曹卫东, 王成金, 朱华友. 基于势能联系模型的区域潜在经济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67-1977. |
[7] | 麻学锋, 刘玉林, 谭佳欣. 旅游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及发展路径[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19-2026. |
[8] | 王若宇,黄旭,薛德升,刘晔. 2005~2015年中国高校科研人才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199-1207. |
[9] | 马仁锋,周小靖,李倩. 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小镇地域类型及其适应性营造路径[J]. 地理科学, 2019, 39(6): 912-919. |
[10] | 王绍博, 罗小龙, 郭建科, 张培刚, 顾宗倪. 高铁网络化下东北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动态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4): 568-577. |
[11] | 蔡善柱, 陆林.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化——基于地级及以上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3): 415-423. |
[12] | 侯纯光, 杜德斌, 段德忠, 桂钦昌, 焦美琪.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人才流动网络结构演化[J]. 地理科学, 2019, 39(11): 1711-1718. |
[13] | 滕堂伟, 覃柳婷, 胡森林. 长三角地区众创空间的地理分布及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18, 38(8): 1266-1272. |
[14] | 王瑞, 蒋天颖, 王帅. 宁波市港口物流企业空间格局及区位选择[J]. 地理科学, 2018, 38(5): 691-698. |
[15] | 杨丽, 傅春. 赣南生态屏障区林地时空变化分情景模拟[J]. 地理科学, 2018, 38(3): 457-463. |
|